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2012年5月31日

舒國治:台灣鄉鎮遷居指南(轉貼)

【聯合報╱舒國治】 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想過搬遷到更好的地方去。 有的像是為小孩換一個更好的學區。有的是像為老人家換一個更乾燥通風、更有電梯便利的社區。有的希望住在每天一打開門就看到海的地方。有的為了遠離核電廠。 他們說,台灣是個寶島,有太多太多幽僻的角落等著知音去尋覓並親近甚至駐紮待定,終至不離開了。 有一個作家買屋於深坑,每次聊天至十點多鐘,便坐立不安,要急著回家。我總勸他,何不住在市內?有朋友在九份開民宿,然冬天陰雨,我勸他,何不試著搬去花東?有年輕人開咖啡店,房東不斷漲房租,我總在全台各地遊逛時會替他想:嘉義大雅路適乎?台南神農街適乎?那些夢想自己有陶窯、有木雕工作室的藝術家總該有城市以外、卻又令他能有感覺的地方吧。那些想釀些梅子醋、檸檬醋,想手染一些天然染劑的布匹,想種些有機蔬菜的有心有志人士,台灣之大,總有不差的地方可以選吧。 像宜蘭的員山、三星、南澳。像雲林的古坑。像桃園大溪、復興。新竹北埔、關西。南投竹山。苗栗南庄,或苑裡的山腳。台中清水的三塊厝。花蓮玉里、富里或稍東的永豐。台南的新化。屏東的滿州。高雄的美濃。彰化的鹿港、二水。台東的關山、初鹿、嘉義的六腳,以及嘉義市。 某次,朋友謂:你應該寫一本《台灣鄉鎮遷居指南》。因為我拉著他們全家赴東部勘察「最適合一家人過日子」的家園可能地點。乃因這家人在九二一地震後,事業停擺,終日在家泡茶,由於全家好客又燒得好菜餚,我每赴台中,皆去叨擾。我帶著他們在台東的山谷裏細看,最後說,你們若在此住下,多空幾間客房,周末權充民宿,旅客下榻,又能得饗晚飯一頓,且深坐聊天賞月,此種緣分,此種飄逸生計,其非至高境界! 有些先天優美的鄉鎮,為了吸引優質的人文情境進駐,亦可以獎勵之法引進聲譽早著的業者。往往最有效的方式是優質餐廳的進駐,鼎泰豐若開一大型分店在台東市,則不但可容納極多本地及外地吃客,也會提高許多工作機會,更別提訓練無數的人才了。像南橫的東端,有一「天龍吊橋」,吊橋附近有飯店,若能請來像台中的Hotel...

ATC專欄-學習與模仿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2012年5月26日

本月最新新聞用語辭典 2012年5月

聽俺說說~ 淡定: 很鎮靜。 雷人: 很嚇唬人。 液態族: 常換工作,不在同一家公司待到退休。 砂糖員工:面試時說得頭頭是道,應對得體,就像砂糖般晶瑩,但一​進入公司 (公司就像水)後就溶於水中,很任性 工作無法獨立,老愛主張自己的權利,對工作沒什責任感。 低頭族:愛玩智慧型手機的人, 整天低頭看著手機。 果蠅 : 蘋果電腦產品的紛絲。 微電影:片長不超過10分鐘,通常2~5分鐘。製作成本以及團隊​較一般電影規模小而美的電影,Youtube目前很多,尤其大陸版。 海蒂族:「HEIDIS(海蒂族),代表:高教育程度(Hig​h Educated)、獨立自主(Independent )、專業學位(Degree-carrying)的個人(Ind​ividualS)新都會女性族群。這些輕熟女(25至40歲)​已取代BOBO、頂客等族群,成為女性最新的潮流和夢想。 美魔女:超過35歲但外表看起來像是20幾歲的熟女,韓國鄭多燕​ 就是代表...

2012年5月25日

ATC小編碎碎念-世界咖啡館之品咖啡

愉快的周末假期又即將到來, ATC小編今天突發奇想想要介紹一間自己很喜歡的咖啡廳給大家, 它的單價稍高,不過卻可以真實地品味一杯好咖啡, 這家店就是老樹咖啡(新生南路店),捷運搭到忠孝新生站, 在這裡咖啡才是真正的享受,也是一種優雅而緩慢的人生步調。 首先,老樹咖啡是連鎖的,台北、台中、高雄都有一家, 雖然風格迥異,但共同的特色就是咖啡很夠味(重烘培), 今天我們要拜訪地是台北的老樹咖啡,一家超過20年歷史的咖啡館。  這家老店不是星巴克,也幾乎沒看過人外帶,而它的咖啡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厚實而穩重。 老闆非常著重品質,不只在咖啡豆上,在烹調咖啡的器具上也實非講究,其實i小編並不喜歡咖啡機所煮出來的咖啡,因為那就像機器大量製造,充其量你不過是補充咖啡因卻無法享受咖啡的香味,所以老樹咖啡是純正的"手工咖啡"。 在這裡,你可以學習真正"品味"不同的咖啡,所以i小編非常推薦來這裡喝"單品咖啡"。從頂級藍山到各種阿拉比卡,甚至連衣索匹亞的"耶加雪菲"(Yirgacheffe)都喝得到,不過iTalent*小編最喜歡喝的還是"曼特林"(店內說法),其實就是"曼特寧"(Mandheling),這種咖啡的味道醇厚,必須仔細烘培才會有好味道,一般"曼特寧"都是重烘培所以比較苦總是不太受歡迎,不過這裡的曼特林卻是厚實香醇,適宜的甘苦味,幾乎不帶酸味,是品嚐重口味咖啡的最佳選擇。至於咖啡行家就點...

ATC專欄-休止符的智慧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2012年5月22日

ATC專欄-失控的正義

什麼是「正義」,這問題至今沒有絕對的答案。 這個問題可以用哲學來回答。 希臘哲人柏拉圖對個人正義的解釋是:正義是人(個人)的一種精神(靈魂)狀態。他認為,人的靈魂中分為三個部分——慾望、理性和激情。正義就是在人的精神中理性起著領導作用、激情輔助理性,兩者共同對慾望加以節制和控制。個人的正義就是指個人靈魂的理性、激情、慾望三種要素在自身內的相互作用。所以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循著這條思路,公正(正義)首先是人的一種內在品質,公正(正義)的行為根源於人的公正(正義)品質。 這個問題也可以用社會學來回答。 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在其著作《社會分工論》(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中提到只有社會成員間存在一定的向心力,即「團結」,作為成員集合體的社會才能存在。他進一步將社會團結分成「機械」與「有機」二種。道德是集體意識的反映,而法律則是社會藉由道德的實體化而維持團結的一種努力。通過對二者的分析,涂爾幹認為機械社會之後,文明不斷擴張,社會職能也日益擴大,人口的增加導致物質(每平方公里人口)跟道德(社會交往頻率)密度增加,產生競爭生存物資的狀態],如果不用戰爭去解決競爭壓力,只能透過社會分工維持社會穩定。日趨複雜精密的社會分工,將各集團的人們納入其中。透過分工,不同集團的人亦逐漸相互依賴。而在由機械社會向有機社會的轉型中,傳統集體意識的淡化影響了部分社會成員的人生定位,導致社會「失範(Anomie)」。他認為,從機械到有機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這個問題也可以用政治學來回答。 近代美國政治學大師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在其著作《正義論》中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第一德行,正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第一德行一般。羅爾斯的假設在一個良序社會,人們認定一個相同的正義原則,也共同接受這個正義原則的規範,而社會的基本制度也是以這個原則作為指導,因此人們彼此形成一個自足的體系,由於既存的社會很少是良序社會,所以人們之間對於何謂正義常有爭論,也就是說每個都瞭解社會需要一套正義原則,作為分配權利和義務的適當標準,但對於哪一個原則才是適當的正義原則,則有不同的看法。羅爾斯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正義感,但這個正義感呈現在制度層面該如何設計的問題上,卻因人而異。換句話說,一個社會制度無論多麼具有效率,只要公認它違反正義,就必須加以修正或廢除。 以上是所有關於「正義」在學理上的解釋,我們可以大略整理出以下重點,首先,「正義」只存在於「人」的社會之中,動物是不會有所謂的「正義」,一隻飢餓的獅子要尋找孱弱的獵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人不能;其次,「正義」是一種個人「內在品質」與整體社會的運作,所以「正義」在某種程度上是變動的;再者,「正義」是一種「和諧」的狀態,不論是從個人微觀或者社會巨觀的角度來說,「正義」都是讓人覺得舒服的「美好感受」。所以「正義」是一種感覺,其實沒有任何一種解釋能夠完整詮釋「正義」的意涵。不過以上這些解釋都誕生在於「沒有網路」的年代,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正義」還適用過去的解釋嗎? 網路是種非常方便的「工具」,透過網路,人們可以輕鬆找到過去很難處理的資料以及簡化原本複雜的流程,但也會做出現實中原本人們不會也不敢去做的事。在部落格和Facebook出現之後,個人資訊的交流更加容易,「社群」應運而生,我們就像是在社群內游動的魚群。魚群看見新的文章,聚集過來,評論文章內容,或者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資訊海洋中,人們透過網路建構新的世界,也將自己投射在這個世界中。通常一個社群發展越久,閱讀的網友就擁有越多共同的知識,而人與人之間擁有愈強烈共同的關連性,越往外部的關係會越薄弱。 那為什麼說「正義」會失控呢?以柏拉圖的角度而言,正義是人的內在品質,所以「人」的品質是影響正義的重要變項之一,在網路時代中,何止百家爭鳴,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每個人都擅於各自表述,互相攻訐。你注意到了嗎?從去年的「中指蕭」到年初的日本留學生情殺、Makiyo毆打司機再到最近的葉大少,這些人所受到的壓力大多來自於「網路輿論」,各種所謂「人肉搜索」的非理性手段挖出當事人的隱私,並大加撻伐,從運動明星到社會事件當事人,我們無所不挖,比記者扒糞還狠,甚至未審先判用輿論的力量去壓迫司法,審判結果若不合群眾期待,動輒發動遊行示威,或者冠以「汙名化」的的批評。 若回過頭分析網路的語言,便能發現所謂正義的內在邏輯:善惡二元論,變成廣大網民對所謂「受害者」且施以高度形式上的同情,而所謂「加害者」則被妖魔化為十惡不赦的「惡棍」,至此,光明對抗邪惡的戲碼再度上演,而廣大網民站的那一方,自然是所謂的「正義」一方。只要了解這個邏輯暗藏的矛盾與危險,我們就不會被虛假的人道主義意識形態欺騙,盲目響應網民的集體公審行動。以文林苑事件為例,當事人王家很自然地被歸類於「受害者」,而建商則是「加害人」,北市府則是「幫兇」,所以立場自然是劍拔弩張,只流於相互指控而缺乏實質的溝通。       ...

ATC專欄-最後一場籃球比賽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