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參加ATC能收穫什麼?聽聽學長姐的分享

聽一場演講能帶給你感動,聽五場演講能刺激你採取行動,聽50場演講,你就能在自己身上看到潛移默化的力量。

擴大視野,拉高格局,培養積極正向的心態

真正的改變,都是由內而外產生的。知識、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成功者的思維及處世態度。

大學生已經沒有了求知慾?

有這麼一群大學生,星期天還從各校前來ATC學習,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台灣的希望。

多元豐富主題+互動實作=快速升級

除了跨領域主題外,每位講師上課風格、方式也都不同,現場聽課,比觀看影片學習效果更佳。

學習兩年最划算,學生還享優惠

學習千萬別求速成。用兩年時間,為自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優惠請洽02-23623521

顯示具有 時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時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2月13日

ATC讀新聞-2030/15K




203015K是昨天最讓我們怵目驚心的數字,但一個是「實話」另一個卻是「氣話」;一個「道歉」,另一個則是「宣洩」,總之這兩個「關鍵數字」讓年輕的我們冷汗直流。

內政部長李鴻源昨天與青年座談,說台灣未來將面臨缺糧、缺水、缺電、水汙染等嚴峻考驗,他因此向大學生說抱歉:「2030年交到你們手上是個爛攤子!」這句話對照目前的「世代剝削」,再度引發青年人的危機感。

昨日在經濟部舉辦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上,因為部長施顏祥陳述的共識結論與民間團體的意見不符,讓他們氣得在台下大聲抗議,結果有名董事長轉頭告知,「()吵下去,我告訴你,15k都到()不了。」這位15k董事長,就是立錡董事長邰中和也是宏碁的共同創辦人之一 (媒體大多刻意忽略「再」這個字)

但這兩句話說的對象,年輕人,20~40歲的所謂新生代與中生代,我們卻連一點發言權也沒有。但該面對還是要面對。

在美國「國家情報會議」全球趨勢報告中,提到台灣將在2030年之前,進入年齡中位數高於45歲,類似目前日本和德國的情況。人口老化將導致經濟生產力下降,且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減緩或停滯,而這個數據還沒有考慮到氣候變遷等因素可能帶來的影響,更不可輕忽。

再加上之前勞保基金兩年一度的最新財務精算報告一出,財務入不敷出的時間從原本的2021年,提前了3年,2018年就開始吃老本,要動用過去累積的基金餘額來應付支出。更可怕的是,勞保基金原本可能破產的期限,從2031年提前到2027年,整整提早了4年!如果你是50歲以下的人,15年後,你不但可能會領不到老年年金,還要背負約7兆元的勞保基金債務。

這樣光景,光聽到就讓人沮喪,但問題的關鍵在哪呢?「內耗」,2012年你看到多少新聞事件是所謂的「窩裡反」呢?數不清吧!那再看看你自己生命中有多少事正在消耗你的生命呢?得過且過的心態!?薄弱的意志力!?無法專注!?沉溺虛擬世界!?最後,你不喜歡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不論你是初入職場的社會青年還是還在學校的學生,回過頭去檢視自己的生命,找出那些消耗你鬥志和能量的「物件」,然後「Correct it(修正),讓你能夠「運作正常」!

國家社會經不起幾年的內耗,相對的你也是,或許你生命裡的缺口不像勞保財務般龐大,但比起這些資金你更容易被「掏空」,所以趁年輕多投資自己一點,多存一些「競爭力」(本錢)!iTalent*跟你一起加油,「不一樣,我們可以的!

2012年12月12日

ATC讀新聞-錢買不到的一堂課-理性思辨




日前文化部邀請哈佛大學知名教授麥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來台演講,第二場的主題是:「什麼是金錢無法購買的:市場的道德極限」。雖然適逢寒流低溫下探13度,但桑德爾教授的魅力仍然吸引超過6000人次到場,其中大部分是年輕學生,日前因為嗆教育部長而聲名大噪的清大學生陳為廷也參與其中,還有更多人透過網路直播參與這場盛會。

桑德爾教授說這是他第一次來台灣,但已經覺得像是回到自己家那般親切。接著桑德爾教授就開始切入主體,說明背景,提出問題,請學生投票表決贊成或不贊成?接著,請學生說明贊成或不贊成的理由。桑德爾教授不斷提出問題,引領學生思考,並常常會固定讓持相反意見的兩位學生互相辯論。剛開始舉手發言的學生並不多,但隨著討論愈來愈熱烈,敢舉手表達意見的學生就愈來愈多。

桑德爾教授也擅於運用當地的資訊,例如,以五月天(Mayday)、春節、媒體壟斷(旺中案)等議題,讓與會者以他們熟悉的事物進行討論,非常能夠使人快速融入並且敢於發言(這點我們台灣學生超欠缺)

桑德爾教授引導學生思考、發言的上課方式,很接近哈佛商學院的個案教學(Case method)只是桑德爾教授更厲害的是,學生不須事先研讀個案,就可以加入討論,也不需要白板,就能吸引參與者的注意力。桑德爾教授以理性思辨引領學生進行對話的教學方式值得我們學習,這樣高互動的教學方式,非常值得我們藍綠兩黨及兩岸在對話時學習,不要再只是堅持己見,互不相讓,而是試圖要找到雙方的共識。桑德爾教授強調與不同意見的人溝通、對話能夠愈接近真相,若能加強這方面能力,對台灣的未來絕對是有利的。

「這不僅是一場演講,更是一場對話。」桑德爾首先告訴他的聽眾,並提出討論的邀請,桑德爾教授指出,在世界各地現階段許多公共議題的討論,往往流於形式或者刻意排除有爭議的部分,便宜行事,這就是所謂的市場機制,以致於造成大眾缺乏對公共議題的討論,進而產生對政治的挫折感(這就是台灣現況)。他呼籲,面對公共事務要有更多多的討論及表述,包括正義在內(特別是媒體)

會中桑德爾教授以連鎖便利商店造成傳統雜貨店逐漸消失的市場競爭問題,延伸到媒體壟斷議題,詢問在場聽眾的看法。他問:你們在不在乎社區的雜貨店被7-11所取代?聽眾的回答是五五波,不置可否,但當他再問:那你們在不在乎媒體購併?9成以上的聽眾表示在乎(與會者學生占了大部分)。會後台北市議員梁文傑在他的臉書上寫道,「一瞬間,我的眼眶竟然紅了。我知道這個國家還有希望。」

想看文化部與桑德爾教授座談的連結如下 :
第一場:【2012/12/09 人權、正義與美好社會-邁克・桑德爾與龍應台對談】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226ADDw7I3g#!
第二場:【2012/12/11 錢買不到的東西 Michael Sandel / 邁可・桑德爾】

編按 : 我們好久才等到一場這麼好的講座,而且還搶不到票!?各位熱愛學習的iTalent*學員們,是不是應該要更珍惜每周都會固定開課的「未來競爭力研習營」呢?學習是需要累積和不停思考的,希望看到更多同學加入我們的行列。

2012年12月10日

寫在2012世界人權日




今天是1210號,世界人權日(Human Rights Day)。

世界人權宣言

聯合國大會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 217A(III)號決議通過並宣佈。

第一條 :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現在這個時刻,我們還能暢所欲言,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用擔心受監控或受到制治迫害,長期受到壓迫的西藏人權問題,2012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94位藏人選擇以「自焚」的方式表達對中共的不滿

今年四月壹電視主播劉姿麟曾經前往印度的達蘭薩拉採訪藏族自治的觀察,美麗的她在文章中下這樣怵目驚心的文字:西藏流亡政府的所在地,看過這樣赤裸裸、血淋淋的自焚畫面。畫面當中的青年,早就把汽油淋滿全身,甚至直接喝下肚。在某一場抗議遊行中,他突然點火衝出隊伍,全身皮膚包含內臟,都被熊熊的火焰燃燒著,他忍住皮開肉炸的痛苦,用盡最後一絲氣力,雙手高舉西藏國旗,狂奔吶喊著: Free Tibet! 很難想像,這種燃燒自己以肉身痛苦換來的畫面,只有三秒鐘,這三秒鐘,可以讓你整整三個小時,都說不出話。

以上這段文字,光是讀過都讓人心痛不已,不只藏人還有已經軟禁超過數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加上之前有幸逃脫鐵幕的人權律師陳光誠。為了自由,很多人願意用生命的一切可能來換,更多的是看不見的犧牲。在今年的國際人權日,台灣有個「國際人權日──全球與西藏在一起」49小時的絕食活動(在中正紀念堂),但這樣的訴求,在台灣媒體中幾乎看不到,自從政府拒絕達賴喇嘛到台灣演說之後,關於這個議題的討論,根本寥寥無幾,到底是不是政治敏感,還是媒體覺得這類議題沒有話題(!?),我們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不過我大概可以想見,這樣的報導,未來只會少之又少。

我們爭取媒體多元為的就是希望我們的媒體能出現更多面向的新聞,能有更多層次的討論,不論是按個讚或者分享,都是很有力的支持,因為我們重視,所以不要選擇沉默在這個關鍵的時刻。理性思辨,是上天賦予我們最大的能力。

2012年12月5日

禮貌跟指教




我想這兩天最夯的話題一定就是清大學生陳為廷當面「指教」教育部長蔣偉寧的新聞,還有上個周末一個台大法律系的畢業生因為「22K」的薪水因而備感屈辱的消息,這兩個新聞事件,對於台灣的青年而言不只是壞消息,更是沉重的打擊。想要了解這些新聞事件,請點選以下連結(1) (2),但我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這些憤怒因何而來!

我很喜歡六四民運人士王丹在他的臉書上的一段留言:

《聯合報》用兩版的篇幅修理學生,令人瞠目結舌。
整起事件中,學生的訴求,教育部的不當,都被放到其次;而所謂的“不禮貌”卻被無限擴大,這是典型的模糊焦點。新聞媒體在事情的重點上的選擇額,充分表現出了立場。
這是媒體病。
學生畢竟年輕,當然不可能像政客一樣圓滑老練。我們這個社會,為什麼對權力者那麼寬容,對於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青年人卻那麼苛刻?
這是社會病。

非常沉重的批判,王丹直接說我們社會病了!病得多沉重呢?一個社會議題就這樣被轉移焦點,「不禮貌」變成唯一的控訴,這個年輕的學生被形塑成一個口不擇言、語無倫次的莽漢,而雙手合十的蔣部長變成一個苦苦求饒的弱勢,這個事情發生在立法院,但事件的開端與教育何干?與清大何干?為什麼他們分別都要道歉,那群學生抗爭的對象不是教育部,也不是蔣部長,是那個很不透明的併購案。

這些憤怒的起因都是來自於「不公義」,就像王丹先生所說的我們的社會對於掌握權力者過度寬容,我們常常可以聽見企業人士對政府政策的批評,從產業政策到教育方針都有不少高見,但我們卻很少聽見來自底層的聲音,例如勞保的財務危機,我們聽過官員的解釋、名嘴的建議、甚至操盤手的自白,但我們從沒聽過900多萬正在繳勞保的勞工的聲音,為什麼?因為這群人日子苦到連聲音都發不出來,因為我們知道抗爭只會遇到鎮暴警察,不小被媒體拍到只會增加自己日後無限困擾,但我們不是「民主社會」嗎?怎麼會到現在都還有這種「白色恐怖」呢?
這是一種無力,一種對大環境悲觀的反動。

我想這個社會需要「對話」,那種深度的對話;需要「深度」,那種深入自由本體的內涵;需要明白在一個自由社會中,一個人有權自由地表達一切,但也正因如此,他就更需要有為「自由」負責的「能力」,不只是暢所欲言。那天在現場的都是「成年人」,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溝通的智慧」,而不是互相指責的「批鬥」,不要讓文革的慘劇再一次發生在21世紀的中國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