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參加ATC能收穫什麼?聽聽學長姐的分享

聽一場演講能帶給你感動,聽五場演講能刺激你採取行動,聽50場演講,你就能在自己身上看到潛移默化的力量。

擴大視野,拉高格局,培養積極正向的心態

真正的改變,都是由內而外產生的。知識、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成功者的思維及處世態度。

大學生已經沒有了求知慾?

有這麼一群大學生,星期天還從各校前來ATC學習,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台灣的希望。

多元豐富主題+互動實作=快速升級

除了跨領域主題外,每位講師上課風格、方式也都不同,現場聽課,比觀看影片學習效果更佳。

學習兩年最划算,學生還享優惠

學習千萬別求速成。用兩年時間,為自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優惠請洽02-23623521

顯示具有 全方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全方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4月28日

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性向!-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認識自己?是何其不容易的事,認識「自己」後,再發掘自己的性向、特質,又將經過多少時間的努力。

一直存著爭議的12年國教;我們先不論這政策的對與錯、是與非。這政策的形成或許只是單純希望透過,在以免考試為主與免門檻升學的架構下,讓13-18歲的青少年,除國中階段學習正常化,也因設置高中普通科特色班能培育資優學生,另一方面仍維持高職各科班的水準,以達到落實的適性輔導。
雖唯有透過性向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青少年階段的學習才得以適性發展。 但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真的有這麼簡單與容易嗎?
是如余秋雨先生在「人生風景」一書中所寫:人類最愛歌頌的是初戀,但在那個青澀的年歲,連自己是誰還沒搞清,怎能完成一種關及終身的情感選擇?
「人們會漸漸成熟,結識各種異性,而大約在中年,終於會發現那個『惟一』的出現。但這種發現多半已經沒有意義,因為他們肩上壓著無法卸除的重擔,再準確地發現往往也無法實現。」
「既然無法實現,就不要太在乎發現,即使是惟一也只能淡然頷首、隨手揮別。此間情景,只要能平靜地表述出來,也已經是人類對自身的嘲謔。」
「嘲謔的主題是年齡的錯位。為什麼把擇定終身的職責,交付給半懂不懂的年歲?為什麼把成熟的眼光,延誤地出現在早已收穫過了的荒野?只要人類存在、大概永遠也逆轉不了這種錯位,因此這種嘲謔幾乎找不到擺脫的彼岸。」
十七世紀工業革命後,所有的生產採標準、系統化;進入二十世紀中、後期,隨著教育的普及化,也因應大量的戰後嬰兒潮,「教育」亦如工業革命後的工廠生產作業,變得標準與系統化。但「人」不是「物品」,可用同樣的「生產過程」做製造。
學校原是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讓相仿年齡的人一起受基本的知識、做人處事的學習。但強烈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遺傳觀念與名校文憑的普世價值,曾幾何時,學校變成知識的「競技場」。啟蒙人生智慧、發掘個人性向變成一種多餘的奢侈。
希臘雅典-阿波羅神廟(Temple of Apollo)神壇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Γνώθι σεαυτόν)」。簡單幾個字,雖蘇格拉底以它為哲學方法,而意思大致上為人在深入的瞭解自己之後,會明白人只是人,而不是神。
然而認識自己?是何其不容易的事,認識「自己」後,再發掘自己的性向、特質,又將經過多少時間的努力。
雖不容易,但總是會有機會。
當不再沉溺於虛擬的網路世界,多花一點的時間與真實世界的人互動,我們將會從周遭朋友的眼中看到真實的自己;也只要在真實世界多去嘗試、了解不同的事物,透過不斷在真實世界的嘗試、挫折、壓力、不順遂……化轉為自我的鼓勵、肯定。
二十幾歲年輕的時候總有機會找到自己最有興趣、也最專注的事情,而要出現余秋雨先生筆下所寫:「為什麼把成熟的眼光,延誤地出現在早已收穫過了的荒野」的機率自然就變小了。


2014年4月15日

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回顧:不改初衷,堅持走自己的路(下)-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在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回顧: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中)裡面,我們分享了曼德拉面對波瀾起伏的人生,始終以正面態度觀看的力量。也因此把命運的考驗,藉此轉化成積極的能量,在生命的最終十年,締造出讓人崇敬的偉大成就。接下來就讓我們輕鬆點,且用本文來回顧世人以哪些文學、影視、甚至是音樂作品,來發揚曼德拉的奮鬥精神吧!

舉世皆然:以小說、歌曲、電影向曼德拉致敬


在談這些作品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認知: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全面的自由與平等(在法律上明文規定出來)還是這近幾十年以來才發生的事。曼德拉用盡一生的時光,與南非的白人統治者,爭取黑人的一席之地。最後努力更是開花結果,讓南非成為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政體,而自身也如同印度的聖雄「甘地」、緬甸「翁山蘇姬」一樣,成為爭取自由民主的圖騰。

這樣的精神自然感動了許多人,香港有名的樂團Beyond的前主唱黃家駒,1990年就為了曼德拉出獄,譜出了「光輝歲月」這首名曲。而在曼德拉人生最後五年當中,也有三部與其密切相關的電影接連問世,在此推薦給對其人其事有興趣的各位讀者,有機會可以找來這幾部片,以最容易消化吸收的影像來回顧這位傳奇偉人的一生。

搶救曼德拉


  


主演的黑人演員內斂潦倒(?)的神情,確實比較接近獲釋的曼德拉。本片美國20090118日上映:《搶救曼德拉(遊戲終點)Endgame》 描述英國礦業公司為了維護在南非的長期利益,其礦業公司的代表找來了被稱為恐怖份子的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代表和在南非白人傾向自由主義大學教授代表,以及其他對南非種族隔離政權的相關人士,聚集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小莊園進行機密會談。經過無數的會談和努力,最終釋放了爭取民主自由,而被關在監獄20多年的曼德拉,當曼德拉重獲自由的那一刻­,全國民眾無不激動落淚。

打不倒的勇者



本片當中曼德拉的生平並非主軸,但是主演的是為人所知的著名黑人影星摩根費里曼。20091211日上映:《打不倒的勇者》主要是敘述曼德拉跟麥特戴蒙所飾演的國家橄欖球隊隊長同心協力,凝聚剛剛廢除種族隔離政策,整個南非國人的向心力。由於好萊塢商業行銷的影響力太大,因此當2013年底曼德拉去逝時,還有不少網站將曼德拉的相片誤植為飾演他的摩根費里曼。



雖然是商業片,但是必須歸功於好萊塢資金的充裕,劇中對於現實的考究頗為深入,看看這個握手場景就可得知:上方為原版、下方為影片重現。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



而英國20131129日上映的《曼德拉:漫漫自由路》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這部由賈斯汀‧查德維克所執導的英國片(由先前殖民南非的「英國籍」導演,來講述反抗軍領袖的一生,何其諷刺!)則是更貼近真實,以傳記形式講述曼德拉的一生,在歷史上更為貼近曼德拉一生追求民主自由的歷程。

由英國著名的黑人演員Idris Elba飾演的曼德拉除了生猛有力(?)符合這位革命領袖年輕時代的氣質之外,本片真實佈景和大量實地拍攝的風格,也更符合現代人觀影需要的鮮活畫面與張力感。

本專欄對於曼德拉非凡的一生回顧的系列文章即將邁入完結,我們可以看到曼德拉窮一生之力,以自身的信念與道路,追求南非的民主自由。也正因為這樣的不屈與堅持,讓南非成為今日非洲少見的自由民主政體。可能會有人認為:在現實生活當中這不可能,由一人之力改變整個國家?這樣的「超級英雄」也未免太累了吧?不過人們在心中,多少還是願意相信世上有英雄存在,這樣才讓我們在殘酷情節佔多數的人類史上,能感受到些許人性光輝!



2014年3月28日

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回顧: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中)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在上篇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回顧: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我們提到這位被時代雜誌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也以85歲高齡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他在晚年終於實現了自己由青年時期懷抱的理念,徹底消弭南非的種族隔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人生事件,才造就了曼德拉豐沛的生命能量?要知道答案,得先把時間倒回至他被囚禁在南非開普敦外海小島「修身養性」的那幾年。


青年時期西裝筆挺的曼德拉,笑得燦爛的他,當時並沒料到自己即將入獄「進修」長達27年的漫長時光。

專注體會自身苦難,身段更加優雅:被囚27年造就的寬廣胸懷


在 當選總統的革命抗爭之前,那時當權的白人政府,把黑人當作次等人種對待,並且力主白人與黑人在公開場合都得劃清界限。而擔任非洲民族議會」旗下武裝組織 「民族之矛」領頭者的曼德拉,則主張人類生而平等。於是當他積極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時,白人執政的南非法院以「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判決他前後入獄27年半,其中約18年都在與世隔離的羅本島度過。


歷經苦難過的人往往更有幽默感,因為他們知道世上沒什麼能打倒他們。曼德拉名言錄:「在我的國家,得先當過囚犯(prison)之後,才能當總統」。

羅 本島位於距離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灣,該島佈滿岩石,四處都是海豹和蛇及其它動物,杳無人煙。而曼德拉每天「打」石頭,每天早晨與眾囚犯排隊到採石場, 然後被解開腳鐐,下到一個很大的石灰石礦坑,用尖鎬和鐵鍬挖掘石灰石,然後再把這些由採石場採的大石塊打碎成石料。有時還要從冰冷的海水裡撈取海帶。因為 曼德拉是要犯,因此被獨自囚禁,用來專門看守他的人就有3位之多。這些人對曼德拉非常不友善,「棒打落水狗」的情況想當然爾常發生,這幾位獄方人員常找出 各種理由虐待他。

但是,當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南非總統以後,曼德拉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首先,在儀式開始之後,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並先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娓娓道來:雖然他深感榮幸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但最高興的是當初他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看守他的3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介紹給大家。

「原諒」和「感恩」,帶來持續前行的動力


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人致敬,在場的所有的來賓,以及整個世界都一片安靜,現場連針尖落地的聲音都能聽得一清二楚。這種博大的胸襟和寬宏的精神,讓在場的那些南非白人政府的成員可說是無地自容,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


85歲的曼德拉,在經歷各種磨難之後,晚年神情安詳而滿足的迎接他第五個曾孫。

為什麼有此舉呢?後來,曼德拉私底下向友人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活了下來。這段獄中歲月給了時間與激勵,因此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苦難的傷痛。他認為,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也必須以極大的毅力訓練方能得到。

他說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自己其實仍在獄中」。



2014年3月21日

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上)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被譽為「南非國父」的曼德拉於去年(2013)底12月5日去逝,這個消息隨即震動全球。由於電子科技的進步,各國領袖、政商名流紛紛透過媒體,致上如雪片般飛來的悼詞。95歲過世,享壽幾乎一世紀的老人,究竟有怎樣的輝煌一生?他的價值觀又為何被世人如此重視呢?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為曼德拉的一生作結,那麼我認為:「不改初衷」會是很貼切的形容詞。


出身族之後,一生致力種族融合

尼爾森‧羅利拉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生於1918年7月18日,卒於2013年12月5日。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曼德拉是南非著名反種族隔離革命家、政治家、慈善家,也被視為南非的國父。曼德拉此生在40年來投入南非民主運動的時間裡,獲得超過一百項獎項,最為人所知的就是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同時也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首。

不過比較不為人所知的是:曼德拉的祖父是騰布王朝的國王,父親是部族領袖(即一般習稱的酋長)。但出人意料的是:啣著金湯匙出生的他,竟然沒有子承父職,向當權派的白人政府靠攏,反而是依照自己的理念,相對的選擇了一條不順遂的道路,成了一位革命家!一生致力於推翻種族藩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不平等。

三十來歲、身材精壯的曼德拉。照片表現出青年曼德拉以傳統部族一份子的自豪神態。

倒吃甘蔗的人生,經由苦難積蓄豐沛能量

英文有句諺語:All ‘s  Weel That Ends Well.(結果好就一切都好),就讓我們用倒敘法,先來看曼德拉倒吃甘蔗的晚年:他在1994年至1999年間任南非總統,是第一個由全面代議制民主選舉選出的南非元首。並在任內致力於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和實現種族和解,消除貧困和不公。這部分的理念,竟然與「印度國父」甘地有不約而同的一致性。

曼德拉與第二任妻子維妮(Winnie),在1958年拍攝的婚紗照,婚後沒多久曼德拉就忙於革命事業,隨後被捕入獄。在1990年出獄之後,兩人長達30年的感情產生裂痕,雙方於1996年選擇離異。

作為非洲國家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他在1991-1997年擔任南非有色人種組成的第一大政黨「非洲民族議會」的主席。1998-1999年任「不結盟運動」秘書長,該組織提倡的是與世界強權「劃清」界線,會員國奉行獨立自主的理念,不與美、蘇(後來解散,政體主要由俄羅斯聯邦繼承)兩大強權結盟。

曼德拉2003年(時年85歲)在南非開普頓「尼爾森‧曼德拉愛滋病義演音樂會」上,禮貌性親吻有「最美的非裔女人」稱號的碧昂絲‧諾里斯(Beyonce Knowles)。
以上種種順利開花結果的景況,與他人生的青、中年時期對照起來,可是有著極大的對比。甚至我們可以說曼德拉在脫離求學生涯之後,選擇投身革命事業的艱辛前半生,可是完全應驗了「顛沛流離」這句話。究竟是怎樣的苦難,才造就了曼德拉豐沛的生命能量?請看本系列文章的後續: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中)


2014年3月13日

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性向!

一直存著爭議的12年國教;我們先不論這政策的對與錯、是與非。這政策的形成或許只是單純希望透過,在以免考試為主與免門檻升學的架構下,讓13-18歲的青少年,除國中階段學習正常化,也因設置高中普通科特色班能培育資優學生,另一方面仍維持高職各科班的水準,以達到落實的適性輔導。
雖唯有透過性向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青少年階段的學習才得以適性發展。 但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真的有這麼簡單與容易嗎?

2014年3月10日

拯救「當機」的注意力:你在腦袋裡同時「跑」了幾個程式? or 你的注意力也常「當機」嗎?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最近從其它部門接收了幾部退役的「高效電腦」,用來取代服役許久的舊機時,心裡著實高興了一下,因為:「終於可以升級了!」畢竟,誰不喜歡最新的配備呢?至少執行程式起來會比較順暢吧!我心裡如是想。

沒想到把電腦搬至桌面,打開作業系統之後才發現:怎麼運作得比原先的舊機還要慢?甚至時不時還會出現「藍底白字」的當機畫面。打開「控制台」看了一下硬體配備:處理器、記憶體、硬碟、主機板、顯示卡都是最高階的配備,電腦究竟為什麼會跑得那麼「牛步」呢?

「垃圾軟體」是拖慢速度的元兇
既然硬體沒問題,那就到「程式集」裡面看看安裝的軟體吧。原來這台電腦安裝了不少來路不明的程式,每次開機就佔用大量的資源。不止在背景同時運作多個程式,整個硬碟也幾乎都灌滿了遊戲與網路下載的圖片、音樂,以及影片檔案。

這樣怎麼會能順暢運作呢?會不斷「當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我決定把不該存在的程式逐一移除,接著把所有檔案都刪除掉,然後磁碟重組,重新安裝防毒軟體直至電腦回到新安裝的狀態。而在重開機以後,果然就此「救」回了一部宛如新機的電腦。

盡量避免開啟「多工處理」模式
經過了這樣的一番折騰,讓我深深體悟到以下道理:如果像是電腦主機這樣的簡單架構,都會面臨到「多工處理」的力不從心,更何況是每秒處理數十萬筆訊息的人腦!在工作、生活當中,我們有多少時間是處在「一心多用」的情況下,又同時開啟許多「程式」,這樣怎麼能夠專心當下,把龐雜的思緒做出有效率應用呢?

一次專心做好一件事
除了日常生活無時無刻面臨到的「選擇」,加上現在智慧型手機與隨之即來的通訊軟體那麼多元,每個「人腦」要「一對多」應付那麼多常駐程式,要不當機才怪!因此,要克服現代人普遍注意力不集中的「症頭」,首先要練習的,當然就是在每件事上保持用心。看過電影「阿甘正傳」嗎?裡面智能不足的主角之所以能夠比常人更有成就,原因無他,唯「專注」而已!

關鍵字:注意力不集中、當機、一心多用



2014年3月7日

什麼是商業行為? 天底下從沒有真正「免費」的事, 重要的是你真正了解自身需求嗎?(下)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在本系列以上的兩篇文章我們首先提到了人類自古有之的「商業行為史」,接著提到體制內的學校教育,不止同樣必須以商業模式進行運作,同時也提供了許多「不見得實用」的課程內容,接著我們希望讓你多瞭解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為什麼要收費、還有該課程究竟在做些什麼。


舉世皆然,只有「使用者付費」才能凸顯資源的珍稀有限性
我們都認同走進博物館、美術館、甚至古蹟參觀,需要付費,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是因為裡頭的資源寶貴,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精華集結。用在教育資源上,道理亦然,重要珍貴的資源往往是需要付費取得的。換個方向想:那些免費「自助餐」吃到飽式的教育資源,是不是大多數都被浪費掉了?不論是施教者或受教者的時間心力,有不少是被虛擲的。像是一般人不重視的大學教育,在課堂上其實能學到很多知識,但卻未必是學生日後在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這是現有教育制度的盲點,全方位人才培訓營也希望藉由推動一系列課程,讓整個制度有轉向的可能;至少由過度講究形式化,能夠扭轉到與實務接軌的正確方向。

事實上,「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是一個國家是否已邁入高度文明的重要指標。在人們了解自身真正需求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珍視手上所擁有的資源,進而把資源集中起來做出合理的分配。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整個社會普遍對於教育資源的浪費。整個台灣在現今面臨空前危機的情況下,都很清楚意識到:由以往僵化的教育體制,已經培養出太多只會夸夸空談的政府官員與專家學者。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過去、現在所做,及未來要做的,就是期待能養成更多有自我覺察能力的年輕學子。我們希望在年輕族群中先行灑下些許種子,使得他們能利用在學時間立定志向,運用課程中切實的步驟與方法,逐步實現自己的夢想目標。擴展至最後階段,期望整個計畫能開花成果,進而對整個社會的正向提升盡一份心力。以上是我們自己對「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所許下的一點小心願,事實上這幾年來我們也持續保持這份初衷,不論外界的風風雨雨,始終堅持往正確的方向前行,從來未曾懈怠。(本文完)

2014年3月3日

什麼是商業行為? 天底下從沒有真正「免費」的事, 重要的是你真正了解自身需求嗎?(中)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在上篇文章我們討論到了人類自有以來皆有之的「商業行為史」,也概略提到正規學校教育,也必須要以社會約定俗成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來進行的現狀,接下來我們就認真來探討在出於自我意願,同學們主動參加的課程究竟應不應該收費?為什麼大專院校的授課行為,與校外課程,其中同樣有商業機制的成份在,但後者卻被體制內的衛道人士屢次污名化?


或許出於「自發性」的追求成長,才能真正取得自身需要的資源
既然世上所有資源都必須透過「交易」的方式取得,同樣在學校以外的各種「教育資源」有什麼原因應該免費呢?難道只因為這些學習資源,是使用者出於自我意願主動去追求的?這不反而是變相懲罰那些能夠自我覺察的人了?人們自發追求的知識與技能,通常要比現有教育體制「義務」所提供的課程,具備更高的實用性質,畢竟這些知識體系並不是為個人所量身定做的,不一定都符合每個人的需求。你不妨想想,在踏入社會時,你真正會需要的是現有體制的填鴨式教育,還是能符合現實情境的生命體驗?

回到現實層面,像是「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這種真正切入學生族群未來生涯規劃的課程,背後也需要一個不算小的團隊來運作,除了為每位學員設身處地想:究竟要以何種方式,才讓學員們能夠有系統、有邏輯的吸收到步入社會後會用到的態度、知識、與技能。還要考慮到最重要的問題:如何讓這些聽來艱澀的議題,能在一開始打動青年學子的內心,讓每個人產生自我提升的動力?

另外,如果從小到大政府規定我們受的教育,都需要付費了。那麼我們自認花費無數心血的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似乎沒理由免費無償提供,是吧?我們沒有政府稅收來支持運作,也沒有龐大的「12年國教」體系在背後撐腰;我們有的僅是想為台灣這片土地盡一份微薄心力,只求能夠維持團隊基本運作的一片赤誠。藉由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這些與現實真正接軌的課程,能夠提供多些機會。也讓學生在茫然的求學生涯裡,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己未來方向,不致於遇到:「畢業即失業」的窘境。而坦白說,我們實在開心不起來,因為我們堅持了22年在做的這幾件事,似乎也正就是這幾年台灣所面臨到的集體困境。下面我們希望能夠多說一點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想做的事,還有我們的願景。


2014年2月24日

什麼是商業行為? 天底下從沒有真正「免費」的事, 重要的是你真正了解自身需求嗎?(上)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人類是群體動物,由採集生活步入漁獵生活以後,其實就已開始利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貿易。由史前時代的貝殼到古早的金屬錢幣,再到現今的紙鈔、支票這些代替實體物品的「貨幣」,代表的都是同樣一件事:「資源的交換」。也因為發展出這個概念,所以人類社群才能「以有餘換不足」,換來整個種族的繁榮興盛(當然自工業革命以來幾百年發展過度了,因此危及到其他物種,這是另個議題,暫且在此按下不表)。簡單來說,在人類歷史的起初,這種所謂的「商業行為」早已是根深蒂固的存在。


即便現行的教育體系,也無法在少了「商業理念」之下正常運作
回溯完人類的商業行為史之後,我們把時間拉回來,看看當前的實際狀況。如果你是一名學生,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文明國家基本上對於教育,都採取了鼓勵的政策:包含了學習用途的校園設施:運動場、圖書館、系辦公室、電腦教室、演藝廳。甚至是在大學校園裡面都有的設施、講師、教授們的薪資,都有全體人民繳交稅款的補貼成份在內。不論公、私立學校,如果深入理解,都出自相同概念,不論好壞,這是我們對於「教育資源」的運用方式,也是維繫人類知識文明可以世代傳承的一套約定俗成之制度。

但是,政府即使集結全體國民的資源(稅金),也不可能提供福利國家那樣完全補助性質的教育(因為台灣所得稅率不像北歐國家那樣高達50%70%)。因此我們都可以接受,為了使用有限的教育資源,不論公、私立學校,每個學期都還是要繳交學費。因為各項設備都有維護成本,因此在人類的世界裡面從來都沒有「完全免費」這回事。我們耗用的各項資源如水電、天然氣、石油,都需要以共通貨幣(金錢)取得。之所以會有讓人覺得免費的原因,不外乎是政府吸收、或是學生爸媽買單了。但大家都熟知「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道理,這些費用其實到了最後,還是會以不同的形式轉嫁到你身上。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進一步說明。


2014年2月17日

數字可以說明一切嗎? 除了表淺的外部形式,你更需要感受深刻的內在意義(下)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本文的上篇我們由歲末守歲發紅包的習俗,一路聊到現在人以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接著再進一步探討「數字」在現今社會佔了多麼決定性的影響,大家都已經習慣以「量化」的方式來衡量一切。但是包含父母對我們的愛,朋友間的交情,男女之情、甚至是學習成效、大學聯考的分數,真的可以用來判斷我們未來的人生嗎?



過度競爭的邏輯,往往出自不瞭解自身條件使然

很明顯的,上篇文章中所提及的,都是我們從小到大曾經歷的現實情境;但很少有人會喜歡這個過程,身處其中會感到怡然自得;我們甚至可以坦白的說:多數人對此都感到沉重的壓力,甚至是喘不過氣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回過頭看看上段文字,你還會願意用同套邏輯來評斷身邊的人、事、物嗎?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善良明智的,也能清楚認知到這套「凡事競爭」、「數字至上」的邏輯,在現實生活中會產生很大的誤差。很明顯的,這套以「量化」主導的統計理論學,對複雜多元的現實人生更是往往「測不準」的。這些數據或許可以提供我們對於基礎情況的掌握,但是要以此作出最後決策?還差得遠呢!

在瞭解主客觀外在條件的前提下,深入思考自己擁有的優勢

因此,我們現在就可以用到學術研究領域常提到的「質化分析」了。也就是在瞭解主客觀外在條件的前提之下,再深入思考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如此一來才有機會用最準確的角度切入你的職場生涯。簡單來說:也就是經過詳盡的思考之後,才採取實際行動。這樣是不是要比人云亦云,跟著別人一窩蜂趕流行,有著更高的成功機率呢?或許,你的人生並不需要看著報章雜誌、新聞媒體的「成功典範」來追尋;而是更需要轉而向內探求,挖掘自身本有的價值。畢竟,在現今的熱門產業,有可能下個十年就變成「慘業」的情況下。聰明如你,當然有必要先了解自己的性向,再往正確不倚的方向,不疾不徐的走去。


2014年2月14日

數字可以說明一切嗎? 除了表淺的外部形式,你更需要感受深刻的內在意義(上)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2013年的最後幾天就在日曆上緩緩挪移過去了,無聲無息揭開2014的序幕。對於年輕的你,考完了期末考,就是為時一個月的寒假,在這段假期中也包含中國人最重要的新年。時值農曆的歲末時分,依照傳統習俗,全家人要圍爐相聚吃「年夜飯」、接著就是「守歲」:這個習俗原先是為了年長者祈福,年輕人必須保持清醒直至隔日,不管是打牌、打麻將、看電視、或是閒磕牙,總會撐到時鐘邁過12點的大年初一,人人才能夠上床就寢。

日益淡薄的情感聯繫,讓人們成為「形式化」的奴隸

相對的,被溫情守護的長輩們則是以象徵喜氣的紅包(放入少許金錢),對後輩同樣獻上來年平安的祝福之情。但是不知曾幾何時,隨著經濟成長,社會的價值觀漸漸傾向功利,越來越以「金額」大小取勝。在過年期間很多人可以拿著這筆額外的進帳,去添置新衣物、甚至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其實,祝福之情轉化成具體的物質並沒有不好,只是很少人會想起這項習俗原先的深刻意涵。對大多數人來說,對這種改變也沒有什麼特殊感受,只是時代變了而已。其實在某方面,這種現象也同時代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薄,並把「數字」作為判斷主要原則。

但問題來了:並不是所有事都可以用這樣「量化」的方式來衡量價值的。父母對我們的愛,可以用給了多少零用錢來判斷嗎?跟最好死黨的夠不夠「麻吉」,難道要用請你吃飯、唱KTV的次數來決定?甚至跟男(女)朋友之間的感情濃淡,難道是用買了昂貴價格的名牌包或者手錶來論斷?如果你對上述幾個例子感到有些似是而非,那且先換個角度,看看在現實生活中,這套價值觀是怎樣被套用在自己身上的:老師總用學生數學、英文考了幾分,來認定學習夠不夠認真,是不是好學生。甚至大學聯招也用同套邏輯,來決定該生念哪所學校,甚至能不能「系出名門」,這也往往決定了在踏入社會的第一步,是不是踏得比別人穩健。但是,難道我們的一生都必須活在這些數字與外界的評價當中嗎?我們將在本文下篇裡面來集中討論這個議題。


2012年12月22日

2013最重要的四項工作能力指標




華爾街日報日前有一篇名為:2013必備的四項工作技能」的文章,其中指出: 清晰的溝通能力、 建立個人品牌、靈活的適應能力和高效率工作能力,以上四項能力是未來職場工作者所需要最關鍵的能力。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對求職者而言,清晰溝通能力和具有吸引力的個人(形象)品牌可以給僱主留下良好印象。不管在哪個層級的職位上,溝通技能都是員工晉陞的關鍵因素。人力資源主管在調查求職者時,甚至會查看其FBTwitterLinkedIn等社交網站,以求更深入了解這位求職者是否符合職務需求,所以謹言慎行只是基本要求,更聰明的求職者會在社群網站中經營一個卓越的自我形象。

其次,客戶的需求總是很多元,而老闆的想法也總是非常「前瞻」,所以快速應對外在不斷變化需求的能力將變得很重要。以產品企劃為例,在你辛辛苦苦工作努力了三個月之後,你做出了一個「很棒」但「不合時宜」的產品,我相信99%的老闆不會感謝你的辛苦,反而會指責你浪費資源,要如何因應這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簡單來說,上網少看一些FB或者網路小說,多去閱讀一些媒體和「含金量」較高的部落客文章,Open Your Mind!相信你會有不同的收穫。

最後一項,員工應該找到新方法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是必須自主地去尋求方法提升,公司可能會有一些資源,但能否成長的關鍵在於你自己,因此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是最重要的。這裡說不只是Office或者軟體操作能力,更是對未來的論述能力,雇主需要一個有思想的員工更甚於一個作業員,所以你如果可以提供老闆更多「看見」,那麼很快你就會「不一樣」。但其實提高工作效率還有一項基本功- De-Bug,就是找出那些會降低你效率的因素,例如不容易專心、容易疲勞等原因,不要老把原因推給「電腦跑不動」了。

大環境的狀況,我們都無法掌握,但最少我們必須掌控好自己,所以跟大家分享這四點,讓我們可以檢視自己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讓我們在2013年能夠走出陰霾,振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