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最近數次重申經濟「已看到隧道盡頭的光明」,這是過度樂觀還是為了鼓舞低迷士氣之必要,我們不做討論,但這些對於未來的美麗想像,總不能流於一廂情願的自我催眠。
有一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在台灣,三十歲以下年輕打工族(即無固定工作或者約聘制)高達63%、一百三十萬人月薪不到三萬元;二十到二十四歲平均薪資僅二萬二千元,也就是22K,比十四年前還低。不少大學畢業高材生因為二十二K遠走他鄉(最大宗還是大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外移人口高教育者(大學以上學歷)比率達61.1%,冠於全球,遠高於第二名印度的五○.九%,亦證實過低的薪資是高階人力外流的重要原因。
22K只是一個因時制宜的階段性政策,沒想到居然成為台灣社會新鮮人的「天花板」,相較於過去的經濟榮景,實在讓人喟嘆。前副總統蕭萬長更表示,指企業集體把薪資壓低是不健康的現象。
讓我們深入去省思這些原因,有人會說「產學落差」,學校教的不是企業需要的能力,導致高學歷反而沒有競爭力;也有人會說台灣高等教育發展偏差,忽視技職教育,導致大學畢業生數量激增,素質落差太大,因而薪資難以提高,這些都是可被檢討的因素之一,但並不足以解釋低薪幾乎是普遍存在於工作者身上的現象,甚至不分科系和素質。追根究柢,更關鍵的原因可能在台灣經濟發展模式偏差及企業經營的觀念和心態問題。
「降低成本」幾乎是我國產業求生存的不二法門,從科技業到服務業,因為國內外競爭激烈,對僱用人員成本錙銖必較,能省則省,過去重視員工價值的企業文化快速式微。再者,很多企業過於重視規模擴大,因而將台灣經營模式快速複製到大陸,在大陸市場快速成長後經營重心也隨之移轉,忽視持續投入與創新造成競爭力快速萎縮,在這種砍價砍到見骨的惡性競爭之下,不只企業獲利快速下滑,台灣員工薪資水準自難提升;22K也是這種觀念及心態下的畸形產物。
那些美麗承諾或者冷酷預言,我們聽得都太多了,11月底(11/23)碩彥雲集的全國科技會議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說 :「年輕人的理想、抱負與期待是決定台灣未來希望所繫。」這個願景需要多方努力才能達成,首先政府必須擘畫藍圖,擬定前瞻性的產業政策,再者企業必須回歸「在地」及「產業升級」,不要老是期待政府補助,提升企業競爭力不只是國家的責任也是企業自己的目標之一,就像Apple預計在未來把某些生產業移回美國本土,雖然增加成本但也提升國家競爭力,而不是到處追著低廉的人工逐水草而居;最後,回到我們年輕人身上,我知道22K很少,但你領22K的時候是喪志的還是充滿期待的?為何這麼問,因為人若缺乏鬥志就算給你多少資源和再好的舞台也都是枉然,因為你不會把握。
試問各位,如果你還在每天低著頭「滑」手機,你的競爭力在哪裡!?
最後分享一則小故事,《世說新語》中,有一段關於魏武帝曹操接見匈奴使者的故事,因為曹操自覺形陋,就找了一人代替他,自己則捉著刀站旁邊偽裝侍衛。謁畢,曹操派替身刻意問:「魏武帝如何?」匈奴使者答:「魏王雅望非常,然旁邊捉刀的人才是英雄啊!」曹操聽後,立即派人追殺此使 (可見曹操心胸狹小!)。如果你是人才,藏都藏不住。期待來自未來的亮光,倒不如自己照亮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