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5日

追逐學歷,犧牲了多少人的人生?值得嗎?︱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編

為什麼許多大公司徵人時,都會優先看學歷?

很簡單,因為投履歷的人太多了,不可能一封封仔細看,所以才用學歷做快速篩選。至少,他們可以確定留下來的人是足夠聰明的,然後再進一步評估他們其它的特質、經歷、能力。

聰明,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是的,聰明真的很重要,因為職場就是一個超大型的競賽場,每天都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競賽在進行著,公司為了活下來,就要比其它公司進步得更快,才能佔有一定的優勢。




在學校中,我們經過16年(到大學畢業)以上的訓練、強化、篩選,就可以從學歷上簡單快速分辨出,哪些人的學習能力更優於一般人。假如一個人的理解力、記憶力、推理能力不夠好,他是不可能吸收這麼大量的知識,並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

正也因為聰明的人理解速度、反應速度比一般人快,多雇用聰明的人,將能大大提升公司的競爭優勢。尤其是高科技公司的研發工作,像台積電、Google、Apple的工程師,就對學歷有很高的要求,甚至要求要頂大名校畢業才行。

不可否認的,這套篩選制度多少會遺漏了一些聰明的人,像是作答時粗心失利,或是遭逢家庭變故,在經濟上或心情上大受打擊而無法順利升學的人。當然,也會有一些死記硬背,再靠運氣考上好學校,但其實並不是那麼聰明的人。但總的來說,這套制度在篩選出較聰明的人這件事上,還算是蠻有效的。

這是我對這套教育體制認可的地方。這些聰明的人,未來有很大的機會成為各行各業的菁英,這能為國家社會帶來巨大的福祉。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為了把那10%,甚至5%的人給篩選出來,我們就要犧牲掉剩下90%或95%的人嗎?

16年的在學生涯,那些聰明的孩子應考所需要的能力,經由反覆練習而獲得了最大的提升。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強項,他們也靠著這些強項而獲得了好的學歷,謀得更好的工作。

而剩下的人,因為求學階段的學習焦點也都放在讀書上,因為沒人引導、鼓勵去探索、培養自己的強項,在陪著那些聰明的孩子讀了16年的書後,得到了一個「我不夠聰明」的結論,沒了。

即使大學畢業了,他們大多數對自己的瞭解、對工作的規劃還是一團模糊的。他們得重新開始,重新探索、培養自己的強項,而且只能靠自己完成。更有挑戰的是,此時他們還要一邊工作,無法像學生時期那樣專注在學習上,也沒有大筆的國家補助。最慘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欠了一屁股的學貸。

這一批人對整個國家來說,是很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倘若能在國中或高中階段,就將他們識別出來,真的不適合讀書的,就及早投入資源,輔導他們適性發展,相信這樣對個人或國家而言,都會是較好的。

也許一個人在讀書這件事上不聰明,但可能他在規劃統籌活動上是「聰明的」,可能在傾聽與同理他人上是「聰明的」,可能在發明創新上是「聰明的」,可能在動手操作上是「聰明的」。我們應該在學生時期,就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去發掘、發展這些聰明才是,因為這個社會也需要這些聰明,去做好那些沒那麼多金、高大上的工作。

事實上,很多沒那麼高大上的工作,收入還比較高。很多新的發明創新,也都是從不起眼的地方冒出頭來的。所以,忽略掉引導、培育那95%的人,這個社會也會錯失許多推動商業發展的契機。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上大學,更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上大學。若能在體制教育內及早輔導孩子瞭解自我,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天賦,並且設計相應的課程去強化,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讀到大學畢業了,卻仍不知道自己擅長、喜歡做什麼。

假如今天有個高中生跟你說,他不喜歡念書,而且他的成績也確實平平,你敢於鼓勵他放棄升學,將大多數的時間投入在他感興趣的事上嗎?

還是你會跟他說,學歷還是很重要的,要他多花點時間把書念好,考上好一點的大學,這樣對未來比較有保障,比較安全?



我相信,大多數人會選後者。我們的選擇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比起去發現、發展我們的天賦,比起去做適合我們做的工作,我們更在乎這個社會的評價:薪水高不高,職稱好不好聽,工作辛不辛苦、穩不穩定。

即使我們看到有這麼多人被犧牲了,甚至我們自己也是其中一員;即使我們認可適性發展對個人、國家都會更好,但在我們看見並願意調整自己的價值觀之前,這套教育體制就會繼續存在,就會有大量的人繼續在這場競爭中浪費人生。

也許哪一天,當我們能夠卸下恐懼,誠實面對自己,我們才能為自己、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人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