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參加ATC能收穫什麼?聽聽學長姐的分享

聽一場演講能帶給你感動,聽五場演講能刺激你採取行動,聽50場演講,你就能在自己身上看到潛移默化的力量。

擴大視野,拉高格局,培養積極正向的心態

真正的改變,都是由內而外產生的。知識、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成功者的思維及處世態度。

大學生已經沒有了求知慾?

有這麼一群大學生,星期天還從各校前來ATC學習,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台灣的希望。

多元豐富主題+互動實作=快速升級

除了跨領域主題外,每位講師上課風格、方式也都不同,現場聽課,比觀看影片學習效果更佳。

學習兩年最划算,學生還享優惠

學習千萬別求速成。用兩年時間,為自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優惠請洽02-23623521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6日

蔣勳:35歲還不懂做自己,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蔣勳:35歲還不懂做自己,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文/盧智芳、許瓊文

30歲到35歲,我自己回想起這一段,也覺得好特別。

1976年底,我回到台灣,當時還不滿29歲。我可以去大學教書,但關於藝術的課很少。要當專任教師,必須再教些非藝術的課程,像中國通史、國父思想,我想說完蛋了,怎麼可以接受這樣的工作?所以寧可在好幾個大學跑來跑去兼課,但教我喜歡的東西。

這有點「邊緣」的角色,讓我變得更大膽。比如我曾帶著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做飆車調查,要他們訪問飆車族。剛開始學生覺得很難,因為在體制中順利走上來的人,忽然要跟體制外的人對話,但等到他們報告時,我卻覺得很感動,因為他們看到了不同經驗下成長的另一群人。

我用這種既像在體制內、又像在體制外的方式教學,帶著學生關心的不是將來怎麼做個成功的建築師,而是怎麼思考人跟空間的關係。

30歲上下的我,想的不是自己怎麼進入體制,而是我在體制與非體制之間,能不能拔河得更久。

夢想與體制之間的平衡

當時的我們一無所有,社會也沒有安排好位置要我們坐在上面。一無所有帶來的狂喜是一切從零開始,所以不怕失去。這反而是種生命力,讓我們敢大膽地有各種「非分之想」。

夢想跟體制,就像天平的兩端,怎麼樣讓它微妙平衡,是我在這一代身上看到的兩難。這幾年我常到竹科上課,有點在扮演讓天平搖動的角色。我知道大家要的是體制,但我又要告訴大家,當你在體制內愈成功、愈順利,生命力愈容易被削減。

這是個矛盾,包括我自己也是。35歲時,我受邀去東海大學當美術系的創系主任,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抉擇。因為是創系,我很開心,但7年後我決定辭職,因為我忽然發現自己已經在體制裡。我的思考是:不能不進去體制,但生命力不能被削減到沒有。

這幾年我出版《孤獨六講》,沒想到是很多30歲左右的人在看。孤跟獨,本來在儒家是非常不好的字,但西方講“solitude”這個字,「孤獨」是因為「唯一」,裡面有自負的含意。個人尊重社群,但不一定非要被社群吃掉。

也因為這樣,你問我對「35而立」的詮釋是什麼?我覺得是回來做自己。35歲以後還不知道做自己是怎麼一回事,會很辛苦,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兩種態度,找回生命力

首先,競爭最好的對象是自己200米、400米的短跑,都是跟對手比,但長跑一定是跟自己比賽,因為跑到最後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卻要跑出體能的極限。所謂成功,最後一定是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不斷長跑,像嚴長壽、郭台銘,都是跟自己競賽,不是跟別人比。他們是完成自己。

其次,我們一方面尊重體制,可是體制內每一個人的生命力不能因此流失。流失以後會造成體制的萎縮,它會愈來愈沒有創意。

週休二日你在做什麼?這兩天是讓你回來做自己,是累積生命力的開始。前幾年電影《練習曲》影響很大,有個科技公司的員工跟老闆說要辭職去環島,因為「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老闆問:「你需要幾天?」他說17天。老闆說,好,放你17天假。回來以後,他表現更好。我想企業中是容許這些對話的,體制中並不是沒有彈性。

我不擔心制度,卻擔心人在制度中的「無感性」,所以,還要找回你的感覺。你有多久沒聞過花香?能否分辨出另一半身上的味道?或是喝得出這家咖啡跟別家不同,寧可繞路去買?有句話說「人不可無癖」,有幾樣怪癖,人會比較快樂,這表示你有所愛,有所選。

記得,不一定要打破體制,但要知道體制不是永遠。一旦生命力消失,即使在體制中也不會保證你的安全,而且會很快流失你原有的創造力。

********************************************************************

 生命需要目標更需要熱情,沒有熱情的生命不再有溫度,你只是一個還存在的"個體",想想你在面對學習,面對人際關係,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你還有熱情嗎? 我們還年輕,不能放棄作夢,放假不是放空,也不是耗在臉書上,你要離開舒適圈,要去找回那個遺忘在18歲的熱情!

2012年4月3日

經典人物 :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The Lady



「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民主政治,一個有著同情心和愛心的民主政治,我們不應羞於在政治上談論同情和愛心,同情和愛的價值應成為政治的一部分,因為正義需要寬恕來緩和。」

這句節錄自《恐懼與自由》一文中,翁山蘇姬女士說明她對政治的理念與態度。

我只能說真的很剛好,一部以她為名的電影才剛上映,她也獲得人生中的另一場關鍵性的勝利, 2012年4月1日翁山蘇姬所帶領的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在緬甸的國會補選中獲得絕對多數的支持,也為緬甸這個苦難重重的國家開啟一線光明。


過去半世紀,緬甸這個資源富饒、民族多元的國家,在軍政府槍桿子下封閉了太久,而逐漸衰敗。就在整個東南亞乘著全球化風潮快速發展的趨勢中,它缺席了超過20年,把全球貿易阻擋在國門外。在翁山蘇姬遭軟禁的廿年裡,緬甸軍政府其實是作繭自縛,也綁架了整個國家。這個枷鎖,今天要由翁山蘇姬親手解開,緬甸人們才會相信他們真的自由了。

如此清瘦的身軀,總是身著白色長衫的她,竟能蘊含那麼強大的意志,能扛起那麼沉重的責任,是難以想像的事。從被軟禁的燕子湖畔的家中走出來,翁山蘇姬將面對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幫助緬甸補回他們錯過的時間,和他們已經離開很久的世界舞台。廿年後,世界形勢丕變,她的下一步,舉世注目。

 Daw Aung San Suu Kyi,緬甸人民這麼尊稱這位偉大的女性,沒有她,緬甸不可能在軍人的槍口下綻開民主花朵。這個傷痕累累的國家,也得到很沒有的溫暖擁抱和喘息的空間。

這位偉大女性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以下是相關連結 : 

 - The Lady 官方部落格        
 個人傳記

2012年3月29日

人物誌 : 奧運精神的極致表現 - Derek Redmond(英國)


人物誌 : 奧運精神的極致表現 - Derek Redmond(英國)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男子400米比賽,雖然奧運會之前由於美國的世界紀錄保持人Butch Reynolds的禁藥事件官司使得比賽有些失色,但是英國的Derek Redmond比賽中途受傷,他堅持在跑道中完成比賽的感人過程,以及父親的父愛,充分顯露出人性的光輝以及奧運精神的極致表現。

  Redmond在預賽第一輪,4503在第一輪是最好的成績。第二輪他的成績進步到4502,還是在這一組中獲勝。

  長久以來,他一直受到舊傷所苦,已經動過5次手術,一次是腳趾,4次則是他的阿基里斯腱,最後一次是在19924月。四年前的漢城奧運會,他也是因為腳傷,不得不退出比賽。

  經過幾次手術之後,他在巴塞隆納奧運會前兩輪比賽,跑起來覺得沒什麼不舒服的地方。他的父親Jim Redmond長久以來一直照顧著兒子,看著他訓練,看著他比賽,看著他受傷,也看著他治療,看著他復原,此時也在看台上看著他。

  準決賽前,Derek Redmond默默地向天祈禱,感謝上天,感謝父親,他要為父親跑出一番成績。他順利的出發了,一切似乎都還順利。

  可是經過150米,突然看到Derek跌倒在地,不幸再次發生,很明顯的,他的舊傷復發,他的右腳肌腱再度受傷,跌倒在跑道上。在痛苦當中,他眼看著其他選手陸續向前奔跑,一個個通過終點完成比賽。

  他也看到大會醫務人員抬著擔架來到他的眼前,可是他覺得既然參加奧運會,完成比賽對他而言是最重要的事,他不能以被抬上擔架來結束他的奧運會。他跳著站起來,回到他原來的第五跑道,強忍著疼痛,沒有辦法再跑,他只能一跳一拐的慢步向前,他要把這段賽程比完。

  同一個時間,在看台上觀看自己兒子比賽的Jim Redmond,眼看著自己兒子再次受到腳傷所苦,心都碎了。眼看著醫護人員尚未出現,他再也忍不住跳下看台,衝過警衛,心急的跑到兒子面前。此時兒子已經自己站起來,忍著疼痛要完成最後這一段賽程。

  老父向兒子說:「你不必這樣,兒子!」

  看到父親出現在自己面前,Derek向老爸說:「我一定要比完,我要有始有終!」

  「好吧,既然我們是一起開始練習的,就讓我陪你一起完成吧!」Jim扶著Derek,父子兩人慢慢的走向終點。就在離終點前不遠處,老爸放手讓兒子自己來完成最後一段,自己通過終點線。

  現場65,000名觀眾眼看著這感人的畫面,所有人都起立為這位象徵奧林匹克精神的運動員鼓掌致敬,也為這位偉大的父親所表現出的父愛致敬。

    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故事,這裡的英雄在世人的眼中是個失敗者,但我們卻在者裡得到繼續前進的能量,因為失敗不是因為了,而是我們選擇放棄,拒絕再付出努力。Derek用跳的通過了終點,他沒有贏得獎牌,卻贏得了尊嚴,過了20年的現在我們仍在歌頌這充滿運動精神的片刻。

2012年3月28日

2012 EMC 菁英管理委員會 台中區懇親會


2012    EMC 菁英管理委員會 台中區懇親會



學習不只是一個人的決定,也是一個家庭的成長。全方位人才培訓營不只是屬於大專生的多元學習平台,更是屬於於學生家長的最佳充電處,不僅於講座現場開放學生與父母一同參與講座外,更定期舉辦「懇親會」讓父母親臨機構現場,更加了解孩子在此學習及擔任志工的狀況,不少父母表示自己也很支持孩子學習自己也想一起成長。現場氣氛和樂融融,擔任志工的一位同學表示,除了臨聽多元講座之外,跟父母的關係改善是意外收穫。用心關懷,給你一個有競爭力的未來!YANG青年人才培育學院伴您一同成長。



瘋時尚也能做公益

買潮流品牌也能做善事!?
真的假的!?不只能有品味,讓時尚更有溫度!

赤腳也是一種時尚!?
這是美國各大學間流傳的「無鞋日(One Day Without Shoes)」,已經吸引超過半數的美國大學生參與,讓他們一起用「腳」接觸大地!
這一切的推手都來自於一個時尚品牌:「TOMS SHOES」,一個因為簡約設計而在好萊塢大紅大紫的品牌。除了時尚,這個品牌更有「溫度」,時尚的外型包含強烈環保意識,所有原料都採用環保素材。但真正讓TOMS躍上國際舞台的不是好萊塢的名人效應,而是一個名為「GIVE」的活動。
2006年TOMS創辦人布萊克麥柯斯基(Blake Mycoskie)在阿根廷旅行時,發現有很多小孩必須走好幾英哩去汲取乾淨的水源,但卻沒有鞋子穿,導致許多疾病的蔓延,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調查,全球有超過4億的孩童因為沒有鞋子穿,正面臨許多疾病的攻擊,更有大約2億的人口正在被蟯蟲攻擊的陰影下,但「一雙鞋子」就能讓他們免去這項恐懼,因此TOMS創辦人布萊克麥柯斯基(Blake Mycoskie)有了這項計畫,在環保之外更有愛心,除了愛地球也要愛人群。
「One for One!」
「With every pair you purchase,TOMs will give a pair of new shoes to child in need.」
他希望可以幫助全世界許多沒有鞋穿的孩子,所以他想到以傳統阿根廷鞋 alpargata為構想,創造出全新TOMS shoes。創辦以來TOMS shoes秉持著one for one的精神,當你購買一雙他們的鞋,TOMS shoes就為你捐出一雙鞋給窮苦的孩子,2006年TOMS shoes捐出10,000雙鞋,到2010年四月為止TOMS shoes已經捐出超過600,000雙鞋給超過20個國家的孩子們,預計在2011年達到100萬雙。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想法,但是因為GIVE(給予)讓世界不一樣,這個突發奇想更獲選2010 CNN “Ten Ideas to Change the World”中最棒的點子之一。這就是HP的Trevor精神!
*這個品牌目前沒有進入台灣而且所費不貲,但我們要學習的是他們做愛心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