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參加ATC能收穫什麼?聽聽學長姐的分享

聽一場演講能帶給你感動,聽五場演講能刺激你採取行動,聽50場演講,你就能在自己身上看到潛移默化的力量。

擴大視野,拉高格局,培養積極正向的心態

真正的改變,都是由內而外產生的。知識、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成功者的思維及處世態度。

大學生已經沒有了求知慾?

有這麼一群大學生,星期天還從各校前來ATC學習,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台灣的希望。

多元豐富主題+互動實作=快速升級

除了跨領域主題外,每位講師上課風格、方式也都不同,現場聽課,比觀看影片學習效果更佳。

學習兩年最划算,學生還享優惠

學習千萬別求速成。用兩年時間,為自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優惠請洽02-23623521

顯示具有 未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未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26日

小編碎碎念之"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有用嗎?


 我想這是很多同學在聽了青年人才培育學院助教的解說之後,除了心動之餘,不免也擔心「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雖然費用並不高,但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也不是一個小數目,另外同學一定也會思考每周短短幾個小時真的對我有幫助嗎?

曾經有過以上這些憂慮的同學,ATC小編只能說:「你是聰明人!」真的,在衝動之下報名的同學,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地參與,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實在很難有作用。但在看過課程內容之後又覺得很棒,又害怕自己的惰性而浪費這些很好的資源,哎呀!這真是兩難啊!小編親身接觸過一些學員,對這些矛盾有一些了解,很用心地整理以下幾個可以思考的點,分享給大家。


1. 其實在各大專院校裡,校方自辦的講座也不少,我有需要去參加校外的講座嗎? 何況還要花車錢和時間?學校有自辦講座當然非常好,不過或許因為上課衝堂,或者講座資訊不明確往往使我們錯失學習的機會,事實上我們能夠運用的資源並沒有我們想像的多,所以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把課程都安排在周日而且全各地有六個地方開課,讓同學有充分時間安排自己的學習,此外逢到期中考與期末考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是會停課的,讓同學準備考試,不過寒暑假我們可是不休息,為了滿足在全台各地同學的學習需求,我們可是全力以赴。另外我們精心安排各領域的講師,讓同學學"習無死角"。

2. 兩個小時,只能聽到皮毛,真的對我有幫助嗎?這點小編自己非常有信心,YES!」因為很多領域是我們根本無法觸碰的,這些所謂「皮毛」是我們「常識」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許你無法非常專業,但至少讓你在做判斷時候有更廣闊的思考層面,我們要有「專才」也要有「通才」,讓你成為一個全方面的人才。另外,講師常常會分享自己生命的故事,ATC小編真的覺得這才是講座的寶藏,花再多錢也買不到的真摯分享。

3. 有些課程是關於人際關係的,這真的有幫助嗎?有些講師的演說是非常活潑也是幫助大家改善人際關係的竅門(比如說阿寶哥),這些課程真的有用嗎?小編真心地認為性格的改變需要的是環境,方法還是其次,因此我無法保證講師的方法對每個人都有效(不過,我想對90%的人都有用),但更重要的是那個「用心培養」的環境,iTalent*是一個單純的學習環境,讓我們能夠在裡面一起無壓力地學習,儘管有些人非常懷疑,但我們堅信這個環境的價值。

4. 「我真的能持之以恆嗎?」這個問題最簡單也最難回答,也是最多同學卡住的點,小編提供許多能夠參加超過30堂,甚至90堂的同學的經驗,首先「事先排好時程表」,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課程表都會提前寄給同學,線上也能夠查詢,所以在一收到課表之後就把感興趣的課程加入行程之中,你就能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這總比睡到自然醒有意義吧!第二.「攜伴參加」不是一個人來比較不會寂寞,而且能夠一起分享討論上課所學的知識,有效提升學習效果,如果沒有朋友一起來也沒關係,現場也有很多助教和志工願意成為大家的朋友。要養一個好習慣,需要連續21次的抉擇,相信你在經歷過這一段時間之後增加的絕對不只有知識。

5. 網路上有許多免費資源可以運用,我還有需要另外參加這類的活動嗎?說實在的,小編也常常會利用網路上的免費學習資源,如TED之類的,但品質良莠不齊,難免影響學習效果,此外全方位人才培訓營堅持以現場為主是因為「High Touch」高感度的課程幫助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感受性」,這些是無法數據來量化這些感覺,簡單來說,在全方位人才培訓營你不是「看過」這個講師,而是有機會「認識」這些講師。

以上是小編對於同學的疑問所做的一些整理,不知道是否有解釋你心裡面一些小小懷疑,不過回到最後還是要同學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決定,沒有任何人可以強迫你,包括父母在內,這個決定權是自己的,這是第一次你能自己選擇自己的「學習」,過去的10年你只能「被動的選擇」,現在你擁有主動權,請好好把握。

2012年4月23日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張忠謀談哈佛 宿舍學到最多


ATC小編最近聽說了張忠謀先生會到輔仁大學演講的消息,但是發現居然辦在上課時間吶!相信很多同學也跟我一樣,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辦法到場聽演講,所以ATC小編特意找了相關新聞來看看,想了解一下演講內容到底是什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篇新聞吧~
台灣積體電路董事長張忠謀輔仁大學演講大談自己的求學生涯。他認為在哈佛大學,學到最多的不是在教室,而是在宿舍中。
張忠謀今天接受輔大管理學院「永續成長論壇」邀請,進行1小時的演講,講題為「我如何看待大學教育」,現場約300個座位座無虛席。

張忠謀僅在哈佛大學就讀1年,隨後便轉往麻省理工學院,一直到碩士畢業。但在哈佛的1年,是他這一生到目前為止,最為「興奮」、學到最多的1年。

張忠謀表示,哈佛規定大學新鮮人都得住宿,他住的宿舍大約100多人,每個同學都擁有不同興趣、不同領域的專長,有的想作音樂家、文學家,也有人一心想當科學家。

他說,宿舍裡的每個人都可以教他許多東西,有人帶他去波士頓的博物館、音樂廳、看棒球,也有人教他如何約會。張忠謀回憶,他的室友就是一個相當瀟灑、長的頗為英俊的男孩子,入學幾個月就有一大堆女朋友,傳授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張忠謀在哈佛最好的朋友,一心想當英文老師,引導他閱讀了許多雜誌、文學著作。後來該同學沒有當上老師,卻在好幾個公益機關擔任經理人,有了快樂充實的一生。

張忠謀後來聽從叔叔的建議,轉念麻省理工學院,充實自己的專業技能,但在哈佛1年的通識教育,仍讓他永生難忘。到現在他還有定期閱讀「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以及聆聽蕭邦音樂的習慣,都受惠於在哈佛的求學經歷。

演講告一段落接受提問,有學生問及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張忠謀說,當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碩士學位,想要直攻博士,卻連續2年沒有通過考試,他整整一週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親、對不起新婚的太太。

但他念頭一轉,覺得自己的長處並不是「純粹的學術」,升學受挫只是一時,還有很長的人生路途要走。他找到了工程師的工作,在生產線上發揮所長,最後公司認為他是可造就的人才,送到史丹佛念博士。

張忠謀建議年輕人,除非是一心想往學術界發展,不如先到外面做點事,想要充實自己時再回去唸書,那樣會更懂得用功、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看完了這篇報導,讓ATC小編想起了在全方位人才培訓營聽演講時,有不少企業主也都強調,除非讀的是電機、資工等科系,很多企業主也都建議,大學生應該畢業就出去找工作,累積工作經驗。受過磨練,也會更加知道自己要加強學習的是什麼。

也是要聽聽企業主的分享才會發現,企業主想的往往和大學生想的不一樣,而且真的很開心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演講,幫助小編能順利進入職場。所以鼓勵大家,有時間一定要多聽多看多長知識與視野,跟ATC小編一起常常學習學習讓未來路更順。

資料來源 中央通訊社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是您學習的好夥伴!


2012年4月22日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寫實且動人的故事--『我的小小鋼琴家』

ATC小編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寫實且動人的故事--『我的小小鋼琴家』。電影中在描寫的是人與人的相遇、相處、相愛,到最後因為愛、成就了彼此的夢想。ATC小編深深覺得這是一部很有深度與意義的電影,很推薦大家去看喔!

在電影中,女主角對音樂擁有滿懷熱忱、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抑鬱不得志,面對現實人生的考驗與磨難,只能抱著心中的夢想與現實暫時性的妥協。在意外發現了調皮野小孩京文的音樂天份後,女主角智秀,把她的夢想轉移到小男孩京文身上,期望藉由京文的傑出天份、讓自己揚眉吐氣。

此般的功利想法,並沒有帶給智秀她期望的成果。身為孤兒的京文,想要的只是個媽媽,所做的這一切努力、為的是得到智秀的愛。

師生間微妙的相處、複雜的心路歷程,逐漸改變了彼此。智秀放下了原本自私的利己想法,從一開始對京文的莫視、排斥、抗拒,到後來的接受、關愛,智秀真正用心愛上了一個孩子,因為愛、學會了放手。而京文,也因為智秀的關愛,敞開心防、獲得了那個年紀的孩子應有的活潑天真與快樂。最後,也因為這份超越自私慾望或夢想的真愛,成全了彼此的夢想。

教育家培斯塔洛奇(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 1746~1827)曾說過:『教育的本質,不是教、而是愛。』每個人都是期盼被了解的個體,需要用愛、彌補了解彼此。

ATC小編認為,身為一位老師,有機會扮演影響別人一輩子的一個角色,實在是任重而道遠。當然,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大樂事也,ATC小編相當能體會女主角發現小神童後、想要跟大家炫燿分享的心情。但也許更重要的是,要用愛去關愛每個學生、真心為他們著想,這才是為人師者的最高境界

天才也需要好老師的啟發,才能開啟上天賜與的Talent(異秉天賦)。而學習就是不斷的模仿老師,有天份的學生更需要優秀老師正確的提攜,並且要能享受寂寞,才能有所成。

這部電影更讓ATC小編心有戚戚焉的是它以真實、自然、不做作的方式,呈現學音樂者求學、就業的現況,訴盡大多數音樂系學生的心路歷程:〝畢業後究竟何去何從?家裡的經濟可以讓自己出國深造嗎?出國深造後,就真的能有穩定的工作嗎?如果不出國深造,可以做什麼養活自己?開音樂教室嗎?會有學生嗎?還是換一個職場跑道?但一輩子學音樂的我,又有什麼技能可以轉換跑道呢?不繼續學音樂,還能做什麼?〞   這樣的問號,充斥在多數音樂系學生的心頭、縈繞不去,說明了為什麼多數學古典音樂的人看後更是感觸良多的原因。

從女主角因為沒辦法出國留學、而與同儕相比少了很多機會、可能、與競爭力,只能靠開音樂教室糊口;到看到同儕們為求一個教職,甚至忘記了自己當初學音樂的初衷、忘了對音樂真實的熱愛,這樣的故事就在我們的生活週遭不斷上演。在國內音樂人才已經趨於飽和的情況下,女主角智秀所面對的困境掙扎、以及對音樂生涯的期待,相信對於未來有至於從事古典音樂的同學而言,定是感觸良多。

    這是一部充滿歡笑與感動的好電影,勾起了內心很多真實的情感。即便像ATC小編一樣、一個音符都看不懂,還是很推薦大家可以去看,一起體驗這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國外見聞─美國大學生活不輕鬆

78ATC 小編在台灣立報看到這篇「美國大學生活不輕鬆」的文章時,覺得很新鮮也很特別,藉此想要跟各位ATC夥伴分享。文章提到我們對美國大學的第一印象是自由與開放,不曉得你是否也這麼認為?美國大學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長,在專業和課程選擇上給予學生很大自由,但是美國大學絕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相反,學校在教學管理方面非常嚴格。實地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訪學期間發現,美國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非常緊張,絲毫沒有輕鬆的感覺。
課程學習不輕鬆
在兩所大學的調查研究發現,美國學生的課堂學習需要完成三個環節:課前閱讀、課堂討論、課後作業。無論理工科還是人文學科,美國老師在一堂課結束前通常都要為下一節課佈置大量閱讀文獻,而不是一本指定的教材。
美國大學的課堂以互動討論式教學為主,而課前的大量閱讀正是課堂討論的必要知識基礎。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旁聽本科生課程時發現,課堂上主要是學生在發言和討論,而老師只作一些引導性講解,學生發言爭先恐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些老師在課堂上很少使用PPT或板書。詢問任課老師:「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很少,能夠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嗎?」老師滿懷自信地回答說:「學生課前的閱讀大都可以解決學知識的問題,除了學習知識外,我們還特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這樣的教學方式要比老師課堂講授好很多。」
課後,學生需要對閱讀和課堂討論後的所思所想以論文的形式寫出來,重點是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此外,課後作業還包括做題、提交各種研究性方案,也包括很多需要動手實踐的作業。如此看來,美國學生選修一門課程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生每學期選課的數量一般是34門。學生要想拿到學分並非易事,大多數學生學習十分用功。
然而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課程中,很多講師也都會安排Q&A的時間給予各位學員提問,雖然我們不見得可以體驗國外的大學生活,但我們可以藉由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或是大學階段,踴躍提出自己的看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考試測驗不輕鬆
原以為美國大學考試少,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大學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目的是促使學生必須認真對待每個教學環節,從而確保教學效果。美國大學不僅有期中和期末考試,課堂小測驗也不少。這些小測驗的成績也是課程總成績的一部分。在課上進行的小測驗一般10分鐘左右,通常是對一節課或一個單元學習內容主要知識點的檢測。學生作答很認真,時間到了之後,交給老師,由老師或助教評分後再發給學生。
即使是平時作業,學生也認真對待。因為老師對平時的作業也會認真評閱與打分,同樣作為整個課程成績的一部分。有一次在課前,我看到老師剛剛走進教室,還沒有停下腳步,學生就蜂擁而至地圍上來,爭相取回自己的作業,仔細查看作業得分。有的學生還與老師討論作業的情況。可見學生對平時作業及其得分的重視程度。
 不曉得你的大學生活是輕鬆的?還是壓力大的?ATC小編祝福大家,大學生活是豐富而充實的喔!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是您學習的好夥伴!
http://www.i-talent.com.tw/bin/home.php

2012年4月19日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競爭力系列 - - 學習也是競爭力



在書店裡或者是坊間的補教機構,常常可以看到所謂「快速學習法」、「增強記憶力」、「強化個人競爭力」的相關書籍或者是課程,而且這些關於所謂提升個人競爭力的書籍或課程,經常會搭配著某某知名人士推薦,或透過一些有親身經歷的學員現身說法,表現出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渲染力,而接受了這些訊息後,彷彿成功離我們近在咫尺。

這個現象告訴我們,成功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中,惟有不斷提升自己個人的競爭力,才是生涯發展的不敗之道,若用一個廣泛的名詞來定義,那就是「學習力」,經常有一些剛畢業準備踏入職場的年輕人常會問,找工作或者是職場上,什麼東西最重要,答案是從面試開始,面試官已經開始觀察這個人的學習力,或許他會有試用的機會,但如果學習力不行的話,就過不了面試或者試用期。

我們一定會好奇「什麼是學習力呢?」在網路上一搜尋,可以發現關於學習力的定義十分多元,但有一個定義是十分被推崇的---「學習力是創造力的源頭。學習力是什麼?它是學習能力、動力、態度和創新能力的總合。

看似複雜的定義,簡單來說,學習力不代表你的學歷,跟你讀了多少書也沒有多大關聯,因為你學過的、讀過的、甚至經歷過的並不代表就是你會的。通常,我會這樣的解釋它,這跟學校讀書沒有絕對關係,跟工作經驗也沒有絕對關係,而是當你學習一個新知識的時候,是很透徹的通盤了解,即時每有把這100%的知識全部存放在腦中,然而你在腦海中或者在你的記事本中留下了一條線索,一旦碰到需要把這隻是調出來使用時,可以迅速的派上用場,求學是這樣,連工作也是。

學習力代表個人的適應力、生存力、甚至是核心競爭力,沒有學習力,只會一直的失敗在相同的問題上面,這樣的經驗沒有價值,以學生為例,沒有學習力就是考試永遠都錯在同一個題目上,你一定會覺得很冤,然而換一個情況,如果碰到一個沒有遇過的問題,就算不會,也會很興奮,即時是做錯了,因為只有遇到才會有機會突破,同理,職場上也是如此,一再的重蹈覆轍代表著個人或組織沒有競爭力。

學習,不只是學校教育,而是隨時隨地的「體驗」,所以愈多學習的管道對於提升競爭力愈有助益,你可以把自己鎖在象牙塔,你也可以勇敢地航向未知的航道,只要你不停止學習,你的競爭力就永遠都在提升,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夠了」,因為你不知道的還很多。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是你學習的好夥伴!

2012年4月18日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競爭力系列 - - 年輕人的關鍵競爭力


未來很寬,路往哪裡走!?
國家競爭力是什麼? 經濟實力,政府效能,股票指數,這都是,也不完全是。
個人競爭力是什麼? 學歷,證照,多益分數,這都是,也不完全是。

        學歷與知識,在全球化眾多國家青年共同競爭下,只是最基本的條件,未來世界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熱情而且能團隊合作、是個能夠整合各種訊息與資源.以及多工作業的溝通者,工作團隊的建構者。」因為未來是一個高度變動的時代,動態編組、專案合作的模式將會成為常態,因此是否能在短時間裏與別人充份溝通,都將是未來能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而這一切未來最重要的素質,無法在課堂上學習,即便通過一個又一個考試,取得一張又一張的證照,都沒有什麼幫助。

   清大教授李家同在應邀到台師大英語系談大學生競爭力,除提出六點大學生競爭力的基礎,包括:基礎學問、有用且能日益改進的專業知識或技能、廣泛的普通常識、EQ、邏輯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這是一個Fusion(融合)的時代,很多專業領域不再是二元體系,而是「多元體系」,擁有專業長才的人比比皆是,但問題往往不會是單一領域的問題,所以我們依然不能忽略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國文/英文是我們的語文能力,數學是我們的邏輯能力,自然/社會學科建構我們的普通知識。有了好的「Data base」這些是你在面對棘手難題時的好幫手。

    其次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古有云:「學海無涯」,如果你離開學校就停止學習,在這快速變動的年代中,你很快就會被邊緣化,因此不斷地尋找學習的刺激,幫助我們不斷的在專業領域創新,你才能常保競爭優勢。

   李家同教授也表示,絕大多數的工作只需要普通常識,但現在有很多人連普通常識都不足;他舉例,一般公文或基本財務表件的書寫都屬於普通常識。他說,培養普通常識要靠平時大量閱讀,也要養成收看國際新聞的習慣。台灣媒體找不到,你還有網路,這時外語能力就更顯其重要。

    再者是EQEQ其實沒有甚麼大道理,真心對人好,讓別人喜歡你,就是有好的EQ,但千萬不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對人好,這太虛假。近期又有「SQ」,社交商數更能詮釋這個概念,不管什麼Q,簡言之,會讀書也要會做人。

    最後的部分是邏輯與表達能力,一個人再有才華,若沒有清楚的邏輯思考能力,也不能好好表達,是很吃虧的,因此這兩項也是不可或缺的競爭力。可是偏偏這不是課本有教的,要自主的去學習。

   兩百多年前開始,歐美青年即盛行所謂的「壯遊」(grand tour),為期數個月到一、二年間的長期旅行,做為一種類似成年禮的淬礪,也成為年輕人生命啟蒙的契機。這種透過與人群、與大自然貼近的生活,靠自己體力勞動,以雙手克服困難的旅程,這種涵蓋群育及體育般的訓練,才是學習的真諦。在真實世界裡裏探險,沈思,對於生命之美的體驗與人生意義的追尋,是學校裏的課程絕對無法教授的。所以,你準備好開始你的「壯遊」了嗎?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會是你的第一站,準備好操練你的全人了嗎

2012年4月16日

Monday is not BLUE~ 利用周一提升你的競爭力~



周一是個很特別的一天,因為大家都說Monday Blue」,但事實上周一上網購物的人竟是一周之中比例最高的,而我有個朋友是鋼琴老師,她也說周一就是她們的「放假日」,因為,沒有任何鋼琴班學生想在周一上課!不是因為學生特別忙,而是因為他們「不想在周一忙」!所以不是因為周一很憂鬱是因為大家的心還在休息。

所以想要出奇制勝的方法,那就是……

周一,一定要努力!

在大學裡有很多同學周一不排課,周一早上第一節課更是惡夢中的惡夢,於是有人到了周二還在懶懶散散地放假,錯失學習的寶貴時光,我認為周一不但不要休息,反而要更努力的工作,最簡單的原因也是──比別人多開始一天,就會比別人強一點。在一周開始就比人家先「偷跑」,等到周一傍晚下班後,其他人還沒從周末「收心」、「回神」,你已經超前很多了。還有人周日就參加各種學習課程的(就像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持之以恆,你可能可以領先別人好幾圈。

至於要怎麼從周末硬就「收心」實在很不容易,Wired雜誌說的12種方法中的第九種方法──「擁抱混亂」,也就是不要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排序、想太多,直接「上」,讓「手」動得比「腦」快,直接下手去開始寫東西。有email要寫?還沒開始想,已經將不甘願的心層層的硬捌開來敲了兩行字,馬上就寫完了;還沒開始準備研究,還沒開始想,已經打開五個網頁、上千個字在前面已經開始閱讀。這樣來做,痛苦歸痛苦,但那最痛苦的點就是發生在第一秒,等到第二秒、第三秒,只會愈來愈順暢,一路從周一到周五,當一個最聰明的人。

聰明不是撿到的,只是花的時間比別人多。若不想犧牲周末時間、平常睡足八小時的話,那,機會就在今天,星期一!如果你想更積極,機會在每個禮拜天,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準時開講!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是你學習的好夥伴!

2012年4月9日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台灣的"腦礦" Thomas Friedman


以下是為了提升大家的英文能力,讓我們一起來"朗讀"~

Pass the Books. Hold the Oil.  
By THOMAS L. FRIEDMAN

EVERY so often someone asks me: “What’s your favorite country, other than your own?”

I’ve always had the same answer: Taiwan. “Taiwan? Why Taiwan?” people ask.

Very simple: Because Taiwan is a barren rock in a typhoon-laden sea with no natural resources to live off of — it even has to import sand and gravel from China for construction — yet it has the fourth-largest financial reserves in the world. Because rather than digging in the ground and mining whatever comes up, Taiwan has mined its 23 million people, their talent, energy and intelligence — men and women. I always tell my friends in Taiwan: “You’re the lucki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ow did you get so lucky? You have no oil, no iron ore, no forests, no diamonds, no gold, just a few small deposits of coal and natural gas — and because of that you developed the habits and culture of honing your people’s skills, which turns out to be the most valuable and only truly renewable resource in the world today. How did you get so lucky?”

That, at least, was my gut instinct. But now we have proof.

A team from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r O.E.C.D., has just come out with a fascinating little study mapp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on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or PISA, exam — which every two years tests math, scienc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of 15-year-olds in 65 countries — and the total earnings on natural resources as a percentage of G.D.P. for each participating country. In short, how well do your high school kids do on math compared with how much oil you pump or how many diamonds you di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ey countries extract from n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ir high school population,” said Andreas Schleicher, who oversees the PISA exams for the O.E.C.D. “This is a global pattern that holds across 65 countries that took part in the latest PISA assessment.” Oil and PISA don’t mix. (See the data map at: http://www.oecd.org/dataoecd/43/9/49881940.pdf.)

As the Bible notes, added Schleicher, “Moses arduously led the Jews for 40 years through the desert — just to bring them to the only country in the Middle East that had no oil. But Moses may have gotten it right, after all. Today, Israel has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economies, and its population enjoys a standard of living most of the oil-rich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re not able to offer.”

So hold the oil, and pass the books. According to Schleicher, in the latest PISA results, students in Singapore, Finland, South Korea, Hong Kong and Japan stand out as having high PISA scores and few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Qatar and Kazakhstan stand out as having the highest oil rents and the lowest PISA scores. (Saudi Arabia, Kuwait, Oman, Algeria, Bahrain, Iran and Syria stood out the same way in a similar 2007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or Timss, test, while, interestingly, students from Lebanon, Jordan and Turkey — also Middle East states with few natural resources — scored better.) Also lagging in recent PISA scores, though, were students in many of the resource-rich countries of Latin America, like Brazil, Mexico and Argentina. Africa was not tested. Canada, Australia and Norway, also countries with high levels of natural resources, still score well on PISA, in large part, argues Schleicher, because all three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deliberate policies of saving and investing these resource rents, and not just consuming them.

Add it all up and the numbers say that if you really want to know how a country is going to do in the 21st century, don’t count its oil reserves or gold mines, count its highly effective teachers, involved parents and committed students. “Today’s learning outcomes at school,” says Schleicher, “are a powerful predictor for the wealth and social outcomes that countries will reap in the long run.”

Economists have long known about “Dutch disease,” which happens when a country becomes so dependent on exporting natural resources that its currency soars in value and, as a result, its domestic manufacturing gets crushed as cheap imports flood in and exports become too expensive. What the PISA team is revealing is a related disease: societies that get addicted to their natural resources seem to develop parents and young people who lose some of the instincts, habits and incentives for doing homework and honing skills.

By, contrast, says Schleicher, “in countries with little in the way of natural resources — Finland, Singapore or Japan — education has strong outcomes and a high status, at least in part because the public at large has understood that the country must live by its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that these depend o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 Every parent and child in these countries knows that skills will decide the life chances of the child and nothing else is going to rescue them, so they build a whole culture and education system around it.”

Or as my Indian-American friend K. R. Sridhar, the founder of the Silicon Valley fuel-cell company Bloom Energy, likes to say, “When you don’t have resources, you become resourceful.”

That’s why the foreign countries with the most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Nasdaq are Israel, China/Hong Kong, Taiwan, India,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 none of which can live off natural resources.

But there is an important message for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in this study, too. In these difficult economic times, it is tempting to buttress our own standards of living today by incurring even greater financial liabilities for the future. To be sure, there is a role for stimulus in a prolonged recession, but “the only sustainable way is to grow our way out by giving more peopl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compete, collaborate and connect in a way that drives our countries forward,” argues Schleicher.

In sum, says Schleicher, “knowledge and skills have become the global currency of 21st-century economies, but there is no central bank that prints this currency. Everyone has to decide on their own how much they will print.” Sure, it’s great to have oil, gas and diamonds; they can buy jobs. But they’ll weaken your society in the long run unless they’re used to build schools and a culture of lifelong learning. “The thing that will keep you moving forward,” says Schleicher, is always “what you bring to the table yourself.” 

***************************************************************************************************************
讀完了嗎!?
有沒有覺得一股驕傲油然而生呢?(如果沒有的話,自己檢討一下!)
台灣身為一個極度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居然能擠身世界科技強權實屬不易,
在開心之餘,我們也要發現,這些已然是過去式了! 
我們在高科技產業的優勢逐漸被取代,縱使在國際級設計展屢屢獲獎,
對於產業升級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年代,一開始我們領先了! 但未來呢? 
我們大學生有警覺嗎? 除了批評政府,抱怨財團之外呢?
我們了解未來的競爭對手嗎!? 對岸的年輕人競爭力與我們較之如何!? 

“knowledge and skills have become the global currency of 21st-century economies, but there is no central bank that prints this currency. Everyone has to decide on their own how much they will print.”  says Schleicher.

知識和技術將會成為21世紀的經濟主流,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能印製它,但我們每一個人卻可以決定它的印量。這句話告訴我們,縱使沒有天然資源,在21世紀仍然可以很有競爭力,終點在"腦礦",不過"腦礦"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點是我們的"教育",如何讓我們的"腦礦"源源不絕呢!? "學習"是不二法門。
除了學校教你的,你還有多少未開發的"資源"?
 
你的未來有多少,關鍵在於你投資自己多少。
政府、父母都沒有絕對的責任,關鍵在你手上! 你可以決定你怎麼做!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是你最好的學習夥伴!



2012年4月6日

蔣勳:35歲還不懂做自己,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蔣勳:35歲還不懂做自己,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文/盧智芳、許瓊文

30歲到35歲,我自己回想起這一段,也覺得好特別。

1976年底,我回到台灣,當時還不滿29歲。我可以去大學教書,但關於藝術的課很少。要當專任教師,必須再教些非藝術的課程,像中國通史、國父思想,我想說完蛋了,怎麼可以接受這樣的工作?所以寧可在好幾個大學跑來跑去兼課,但教我喜歡的東西。

這有點「邊緣」的角色,讓我變得更大膽。比如我曾帶著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做飆車調查,要他們訪問飆車族。剛開始學生覺得很難,因為在體制中順利走上來的人,忽然要跟體制外的人對話,但等到他們報告時,我卻覺得很感動,因為他們看到了不同經驗下成長的另一群人。

我用這種既像在體制內、又像在體制外的方式教學,帶著學生關心的不是將來怎麼做個成功的建築師,而是怎麼思考人跟空間的關係。

30歲上下的我,想的不是自己怎麼進入體制,而是我在體制與非體制之間,能不能拔河得更久。

夢想與體制之間的平衡

當時的我們一無所有,社會也沒有安排好位置要我們坐在上面。一無所有帶來的狂喜是一切從零開始,所以不怕失去。這反而是種生命力,讓我們敢大膽地有各種「非分之想」。

夢想跟體制,就像天平的兩端,怎麼樣讓它微妙平衡,是我在這一代身上看到的兩難。這幾年我常到竹科上課,有點在扮演讓天平搖動的角色。我知道大家要的是體制,但我又要告訴大家,當你在體制內愈成功、愈順利,生命力愈容易被削減。

這是個矛盾,包括我自己也是。35歲時,我受邀去東海大學當美術系的創系主任,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抉擇。因為是創系,我很開心,但7年後我決定辭職,因為我忽然發現自己已經在體制裡。我的思考是:不能不進去體制,但生命力不能被削減到沒有。

這幾年我出版《孤獨六講》,沒想到是很多30歲左右的人在看。孤跟獨,本來在儒家是非常不好的字,但西方講“solitude”這個字,「孤獨」是因為「唯一」,裡面有自負的含意。個人尊重社群,但不一定非要被社群吃掉。

也因為這樣,你問我對「35而立」的詮釋是什麼?我覺得是回來做自己。35歲以後還不知道做自己是怎麼一回事,會很辛苦,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兩種態度,找回生命力

首先,競爭最好的對象是自己200米、400米的短跑,都是跟對手比,但長跑一定是跟自己比賽,因為跑到最後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卻要跑出體能的極限。所謂成功,最後一定是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不斷長跑,像嚴長壽、郭台銘,都是跟自己競賽,不是跟別人比。他們是完成自己。

其次,我們一方面尊重體制,可是體制內每一個人的生命力不能因此流失。流失以後會造成體制的萎縮,它會愈來愈沒有創意。

週休二日你在做什麼?這兩天是讓你回來做自己,是累積生命力的開始。前幾年電影《練習曲》影響很大,有個科技公司的員工跟老闆說要辭職去環島,因為「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老闆問:「你需要幾天?」他說17天。老闆說,好,放你17天假。回來以後,他表現更好。我想企業中是容許這些對話的,體制中並不是沒有彈性。

我不擔心制度,卻擔心人在制度中的「無感性」,所以,還要找回你的感覺。你有多久沒聞過花香?能否分辨出另一半身上的味道?或是喝得出這家咖啡跟別家不同,寧可繞路去買?有句話說「人不可無癖」,有幾樣怪癖,人會比較快樂,這表示你有所愛,有所選。

記得,不一定要打破體制,但要知道體制不是永遠。一旦生命力消失,即使在體制中也不會保證你的安全,而且會很快流失你原有的創造力。

********************************************************************

 生命需要目標更需要熱情,沒有熱情的生命不再有溫度,你只是一個還存在的"個體",想想你在面對學習,面對人際關係,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你還有熱情嗎? 我們還年輕,不能放棄作夢,放假不是放空,也不是耗在臉書上,你要離開舒適圈,要去找回那個遺忘在18歲的熱情!

2012年4月3日

經典人物 :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The Lady



「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民主政治,一個有著同情心和愛心的民主政治,我們不應羞於在政治上談論同情和愛心,同情和愛的價值應成為政治的一部分,因為正義需要寬恕來緩和。」

這句節錄自《恐懼與自由》一文中,翁山蘇姬女士說明她對政治的理念與態度。

我只能說真的很剛好,一部以她為名的電影才剛上映,她也獲得人生中的另一場關鍵性的勝利, 2012年4月1日翁山蘇姬所帶領的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在緬甸的國會補選中獲得絕對多數的支持,也為緬甸這個苦難重重的國家開啟一線光明。


過去半世紀,緬甸這個資源富饒、民族多元的國家,在軍政府槍桿子下封閉了太久,而逐漸衰敗。就在整個東南亞乘著全球化風潮快速發展的趨勢中,它缺席了超過20年,把全球貿易阻擋在國門外。在翁山蘇姬遭軟禁的廿年裡,緬甸軍政府其實是作繭自縛,也綁架了整個國家。這個枷鎖,今天要由翁山蘇姬親手解開,緬甸人們才會相信他們真的自由了。

如此清瘦的身軀,總是身著白色長衫的她,竟能蘊含那麼強大的意志,能扛起那麼沉重的責任,是難以想像的事。從被軟禁的燕子湖畔的家中走出來,翁山蘇姬將面對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幫助緬甸補回他們錯過的時間,和他們已經離開很久的世界舞台。廿年後,世界形勢丕變,她的下一步,舉世注目。

 Daw Aung San Suu Kyi,緬甸人民這麼尊稱這位偉大的女性,沒有她,緬甸不可能在軍人的槍口下綻開民主花朵。這個傷痕累累的國家,也得到很沒有的溫暖擁抱和喘息的空間。

這位偉大女性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以下是相關連結 : 

 - The Lady 官方部落格        
 個人傳記

2012年4月2日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創新,學習,與未來




印度有一位電腦專家在加爾各答一個貧民窟的石頭牆上,安裝了一臺觸控式電腦,並且在對面的房子中安裝了一臺攝影機,用以觀察當地從沒有學過任何電腦知識的兒童如何對待這個新設備。結果令人吃驚。一群六至十二歲的兒童對這臺沒有任何說明文字的電腦開始感興趣,三個月後,這群兒童相互交流經驗,不但學會了開新檔案、剪貼文字和影像,甚至學會上網,並且能夠在網上收看好萊塢動畫電影和印度板球隊的國際比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 創新者都不是被教育系統訓練出來的「專家」。
ATC小編出生於1980年代,當時在台灣電腦尚未普及,甚至也沒有”Windows”作業系統,國小時出現的電腦是使用”Dos.”介面的486電腦,學校也沒有所謂「電腦課」,因此從組裝電腦到系統甚至後來的撥接式網路,都是從摸索中學習的,父母看著我們用這些新玩意也是一頭霧水,二十年過去,上網已經是家常便飯,組裝電腦也不是難題,但我也不是電子相關科系的。偶然在捷運上,把iPad給臨坐的小孩玩,還在呀呀學語的他竟也很順手的一滑,開始用手點著頁面上的APP,他的母親也很訝異,因為家裡並沒有iPad,只在朋友家看過1.2次,連才剛會走路的孩子都會用,很是讓人驚奇。

無論是在加爾各答的實驗,以及我們自己身邊的許多例子,都證明人類學習的潛力尚未被充份開發,尤其在現今的教育系統中,大部份學習是被動的,而人類大腦天生對被強迫進行的事物有抵抗的傾向。加爾各答的兒童並不是天才,真正的解答是他們有充足的「主動學習」的動機,而這動機來自於「需要」。這種學習根本是毫無系統的亂槍打鳥,但卻有很好的效果,這和學習者本身的環境有很大關聯。世界瞬息萬變,每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都備感到壓力,但如何改善卻沒有任何結論,或許這種「學習的需求」就是答案之一。

Web2.0 甚至 Web 3.0,網路經歷了兩次「泡沫化」危機,數位時代已經在短短10多年間走過了2次大變革,而我們的教育系統則還停留在「大量製造」的工業時期,我們的學習是「目的導向」,並利用考試來QC這些「產品」是否合格,所以學生是被動的,用一個又一個的模組訓練他們,希望他們都能「成材」,是的,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雖然開始改變,但緩不濟急。

身為大學生的你,你可以抱怨,可以怨天尤人,但你真的沒選擇嗎?你有嘗試過去接觸更多的領域嗎?還是你只是等著哪天會有人發現你的特質嗎?今天,「未來」就在你手上,你願意去開啟更多的可能嗎?你,自己決定。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