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參加ATC能收穫什麼?聽聽學長姐的分享

聽一場演講能帶給你感動,聽五場演講能刺激你採取行動,聽50場演講,你就能在自己身上看到潛移默化的力量。

擴大視野,拉高格局,培養積極正向的心態

真正的改變,都是由內而外產生的。知識、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成功者的思維及處世態度。

大學生已經沒有了求知慾?

有這麼一群大學生,星期天還從各校前來ATC學習,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台灣的希望。

多元豐富主題+互動實作=快速升級

除了跨領域主題外,每位講師上課風格、方式也都不同,現場聽課,比觀看影片學習效果更佳。

學習兩年最划算,學生還享優惠

學習千萬別求速成。用兩年時間,為自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優惠請洽02-23623521

顯示具有 正向能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正向能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5月15日

ATC專欄-生涯旋轉門-轉/離職的智慧


Shop Me~
最近常聽到一些較為年長的人資主管抱怨現在的年輕人很不懂禮貌,尤其常在申請離職的時候搞得天怒人怨,彷彿整個公司都對不起他似的,這些都是很負面的狀況。我們從一個人離職的過程就可以看出他的工作態度及品格,新公司主管也可藉此評鑑此人是否適任,所以這是很重要的智慧。時屆五月,下個月將有一批職場新血進入職場,或許有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萬一沒這麼好運的話,很快你就要面對「第一次轉職」。

    不管你離職的理由多充份,一定都要恪守「以禮相待」的原則,雖然不是每個人離職都是很愉快,但也不可以每換一家公司就罵前一家公司、批評前任老闆或主管,如果你總是認為懷才不遇,相信你永遠都要為轉職所苦。

    有人離職後,還能與原公司保持良好關係;但有人一離職與舊公司卻像分手情人一般,非但不承認和原公司的關係,還大肆批評原公司的不是,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個人的教養與修為。學會「圓滿分手」是職涯重要的旋轉門,也是人際關係經營能力的重要指標。以下提供你十個漂亮離職的撇步。

1 留下一張令人懷念的成績單,不論績效或是做人
    不論離職的原因是什麼,對公司、主管都要懷著感激的心態。在準備離職之前,請你思考一下,自己對公司的貢獻在那裏?如何走得漂亮、走得令人懷念?如果不幸找到是不適合自己的工作,至少做人做事的態度讓人覺得可取。

2 切勿以離職為要脅期望獲得升遷或加薪
無論職場老鳥或菜鳥這一招都是兩面刃,險棋,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無可取代,這麼囂張的態度更會造成旁人排斥,而且萬一爭取失敗,通常只有離職一條路走。

3 離職理由要充分,合理,千萬別公開批評公司
    即使心中有再多不滿,離職的禮貌仍要注意。最好找一個能讓人認同的離職理由,切忌大肆批評、煽動,挑起其他同仁不滿的情緒,也不可在未獲書面核淮前,就片面對外宣稱離職,這是職場新鮮人大忌,只用簡訊離職更是非常不禮貌。

4 離職時間要恰當,千萬別在過年後
    先找時間和主管懇談,表達自己離職的意願及原因。與主管口頭溝通離職日後,才正式提出書面辭呈。對於離職日期不要太堅持,應替公司著想是否有接任人選。「年後轉職」更是一個不可取的觀念,在領到分紅之後就認為那是「應得」的,有這樣的觀念你工作一定不會積極。
 
5 逐項列好交接清單
     有些對公司不滿的員工,離職時一走了之,不但未對業務清楚交接,甚至故意將檔案資料刪除。為了留下好的印象,做好工作交接非常重要,一張清楚詳細的交接清單,是負責任的證明。

6 留下新公司及家中連絡電話,方便同事及主管聯絡
     離職時不敢留下聯絡電話或告知未來方向,大多是在原公司表現不佳,甚至是有不良紀錄而心虛,深怕自己在原公司的惡名惡行傳到新公司,影響自己的前程。所以離職前留下聯絡電話,是對自己人格保證的一種負責行為。
 
7 務必完成公司規定的離職手續,切勿帶走公司任何文件
    離職當天應確實辦好離職手續,繳回公司文具、證件及移交清單。將桌椅清理乾淨,並將所有的文件檔案排列整齊,當場做最後的說明確認及正式移交。最重要的是,絕不可帶走公司任何機密文件或軟硬體資料。尤其是客戶資料,就算有私交也別刻意聯絡,利用職務之便帶走公司資料是違法的,各位職場新鮮人不可不慎。

8 離職當天別忘了向前主管及老闆道謝,並告知你的新動向
    不管和主管合作是否愉快,畢竟他們是曾經教導你的老師,不管主管是怎麼樣的人,都要表達自己的敬意與感謝。離職當天應以愉快的心情向老闆、主管、同事親切道別,讓同仁留下溫馨的印象。切記不要愁容滿面以致遺臭萬年。
 
9 寄發謝函給客戶及同事,感謝以往的照顧與支持,並之後的連絡方式
    這在大企業裡更顯重要,也許新工作和你原來的客戶無關,但職場中保持一份關係,就多一份助力。離開原來的工作,和既有客戶保持聯絡,是禮貌也是累積自己的人脈。聯絡方式盡量留下個人的聯絡方式,以免造成新舊雇主間的尷尬。

10 離職初期應經常與原公司保持連絡,關心交接是否順利
    這一條是給任職超過3年以上的人,離職後的短期內(1~3個月內),最好主動打電話給原公司主管,並關心交接人員的工作狀況。這一步是最高級的離職藝術,萬一下一次原公司有更好的職缺,你可能會是口袋名單。

轉職不一定是壞事,但離職不是件簡單的事,要能夠完美的離職更是一種藝術,雖然我們不能掌握工作的好壞,但是至少我們能夠掌握離職的優雅姿態,讓別人在最後也對我們留有好印象,正如一句話說得好「End is good, All is good.」。

「出來跑的,總是要還。」 談認錯與悔改


我已經道歉了,不然你要怎樣?
這句話熟悉嗎?你是不是聽到已經冷感了,又或者我們的心裡也這樣想嗎?

不只是葉大少,不只是潑糞二煞,還有更多我們的政治人物也做了如此的「身教」,「認錯」實在要列入十二年國教的教綱中,甚至大學也要開一堂關於認錯的教導,因為我們社會從上到下沒有人會「認錯」這件事。

一個人犯了錯,已經道歉了,「還要怎樣」?這種「委屈」我們都非常了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句出自《左傳》的至理名言我們聽了超過2000年,也安慰了我們超過2000年,但時至今日我們仍跟當時的晉靈公一般言而無信。

大家都會犯錯,我又不是不認錯,我就照學校教的,錯了就認錯,所以大家「應該」要原諒我,不是嗎?這是多數人的心裡的「以為」。

事實上,「道歉」,只是最基本的禮貌,這是身為一個人最基本的認知,至於你所造成的傷害該如何彌補,端看你造成的傷害有多嚴重,你放一把火燒了一棵樹跟燒了一片樹林都一樣要道歉,但是道歉完以後,你還是得要繼續面對接下來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代價不一樣。「出來跑的,總是要還。」這句無間道裡的經典台詞用在這裡正適合,對總是要還,只是還多少而已。

我想事件中那些年輕的主角一定在想,為什麼社會輿論要這麼氣憤呢?「有這麼嚴重嗎?」他們心想,那是因為我們實在難以想像,一個怎麼會做出這種事,會有這樣的反應,這已經不是他個人的事,不管讀高中還是大學,這些人是台灣教育制度跟社會教育出來的「結果」,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們這麼失控?

是他個人的問題,還是原生家庭的問題,還是教育體系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檢討」、「究責」在台灣的我們恐怕比文革時期的紅衛兵還要會批鬥,而且更是堂而皇之地用社會公器-媒體,進行「集體批鬥」和「人民公審」。最後總是會有人跳出來說:「這個社會病了!」,這往往就是我們最後的答案,是這個大環境的錯,不是我們。

我們絕對相信這些年輕人跟他們的家人一定要藉著這些事件去補修許多家庭學分,社會大眾的反應也提醒他們必須去面對他們在道德上的缺口,但是,整個社會呢?是時候,我們該認真去面對「悔改」這件事了。

「悔改」不只是名詞,也是動詞。
悔,恨也,恨,怨也,《說文解字》是這麼定義這兩個字,當我們發現自己有錯時,我們有「恨惡」那個做錯事的自己嗎?還是只是認為「我只是不小心做錯而已」,要能夠改過必須要「恨惡」那個做錯事的自己,否則你只是敷衍卸責。悔,是第一階段,從思想面去檢討真正的錯誤,你該面對的是「動機」而不是結果,聖經箴言有一句話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找到那個病根你才能治癒疾病,否則只是徒勞。第二階段才是改,真正的身體力行是「改」的實踐,看一個人做的,不要聽他說的。悔改是一個過程,它不只是一種說法,也不是低頭認錯的動作,《馬太福音》有句話說:「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果子就是你的行為,你必須持續運新灌溉這顆果子才會成熟,除了付出代價之外還需要時間淬鍊。犯錯,人人都會;認錯則需要高尚智慧。

2012年5月3日

ATC專欄-成為超人氣網路達人的5個秘密



iTalent*讓你超火紅!
INTERNET已經離不開我們的生活了,部落格、臉書、知識+,現在的網路平台一夕數變,功能、版面都一直不斷在更新,但萬變不離其宗,Link」連結人與人就是其目的,臉書從一個社交平台到現在幾乎成為「資訊交換平台」,多少的新聞事件,多少的言論都在臉書上流傳,但事實上有多少是「有效」的內容,是看被「轉貼」幾次嗎?還是有幾個讚!?這些都很模糊,不過Mashable.com提供了我們一些「好網站」的一些基礎工程,看看你都做到了沒。

1. 運用「共同創作」之概念
通常我們都認為部落格是屬於「作者」本身的私領域,所以User最多只能「轉載」內容,但現在最成功的模式卻是讓使用者參與創作的過程,邀請使用貢獻一些內容(例如回應之類),並從網上蒐集相關鏈接和文章,讓內容的產製是有互動性的,創造(Created),貢獻(Contributed),收集(Collection) 3個“C是一種強大的內容產製模式,只要你跟User之間建立了關係,你不愁他不會來找你,這是跟過去的網路使用模式最大的轉變。

2. 絕對按表操課
科技求新求變,但User永遠都是-人,人的本性之中對於「慣性」有一種強烈的依賴,所以大部分的發行物都是有規律的發行著,你每天會收到日報,周末前會收到周刊,在月初或者月底你會收到雜誌,這些就是「慣性」,一致性和規律性不只留住原有User也將帶來新的User,所以讓你的媒體能夠「定期」更新(偶爾也要來些新刺激之外),是健康的。

3. 跨平台連結
 BlogerFacebookYouTubePlurkTwitter,過去是User來找你,現在則是你要去找到他們,你必須讓他們很容易找到你,加上行動上網的便利性,所以你必須尊重「拇指」的權威,愈容易讓User找到你,你將擁有越多的「潛在客戶」。

4. 分享,但不抄襲
 引用或轉載別人的文章時,請記得註明,否則你將淪為「內容小偷」,你的內容將得不到合理的尊重,你也無法建立威信,因為你只是濫用別人的努力。

最後一點,我們必須認清,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超載的年代,所以如果你不能提供人們一個明確而有效的內容,人們將離你而去,所以身為一個數位時代的編輯者你必須有極高超的去蕪存菁的能力,幫你的User茫茫網海之中找到有用的內容。ATC小編就會幫你在這麼多訊息之中去挖掘最有效的內容,而我們的講座也從各界講師中去精心挑選最適合學員需求的,我們並不譁眾取寵,只希望可以給這個世代全新的力量。所以,全方位人才培訓營也是跨平台的!我們希望達到學習無死角的境界。

把這些都加入我的最愛!!!!

2012年5月1日

學員必讀!你一定要知道的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學員必讀!你一定要知道的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的用途與價值!

有人常常問我:快速成功之道?
我的答案千古不變~複製
這是我的人生驗證後的答案,
我曾經憑藉,
年少輕狂的衝勁,
像隻無頭蒼蠅般到處碰壁,
卻找不到一條人生的正確出口。
直到21歲那一年,
一場2小時的演講~我的人生是這樣成功的,


主講人:林光常 老師
老師說:最快的成功人生,就是學習成功人士的成功方法!
:終於找到了!

人生其實無法複製,
因每個生命都不一樣,
但,
精神,可以!
態度,可以!
方法,可以!

20多年前 我就一直將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概念,
當作我實現教育的價值,
或許您如果只聽了一場全方位人才培訓營中的成功講座,
對您影響不大,
您如果參與了全方位人才培訓營100場成功人士的生涯講座,
您的不一樣,已經不是您的認知了,
因為不知不覺中
您除了累積正向的能量之外,
您更從不同的成功人生中,
辨識出,
您自己想要的成功!
師父引進門,
修行在個人,
YANG青年人才培育學院創造的是~學習成功能量的環境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是給年輕朋友的資源平台!
我,是如此學做到的! 


以上是創辦人楊老師對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初衷,所以各位學員,你參加的不只是一個課程,而是一個概念的成型,我們在推動的不只是課程,而是這個社會成長的力量,希望您們能夠繼續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