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參加ATC能收穫什麼?聽聽學長姐的分享

聽一場演講能帶給你感動,聽五場演講能刺激你採取行動,聽50場演講,你就能在自己身上看到潛移默化的力量。

擴大視野,拉高格局,培養積極正向的心態

真正的改變,都是由內而外產生的。知識、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成功者的思維及處世態度。

大學生已經沒有了求知慾?

有這麼一群大學生,星期天還從各校前來ATC學習,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台灣的希望。

多元豐富主題+互動實作=快速升級

除了跨領域主題外,每位講師上課風格、方式也都不同,現場聽課,比觀看影片學習效果更佳。

學習兩年最划算,學生還享優惠

學習千萬別求速成。用兩年時間,為自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優惠請洽02-23623521

顯示具有 人文,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文,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5月15日

「出來跑的,總是要還。」 談認錯與悔改


我已經道歉了,不然你要怎樣?
這句話熟悉嗎?你是不是聽到已經冷感了,又或者我們的心裡也這樣想嗎?

不只是葉大少,不只是潑糞二煞,還有更多我們的政治人物也做了如此的「身教」,「認錯」實在要列入十二年國教的教綱中,甚至大學也要開一堂關於認錯的教導,因為我們社會從上到下沒有人會「認錯」這件事。

一個人犯了錯,已經道歉了,「還要怎樣」?這種「委屈」我們都非常了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句出自《左傳》的至理名言我們聽了超過2000年,也安慰了我們超過2000年,但時至今日我們仍跟當時的晉靈公一般言而無信。

大家都會犯錯,我又不是不認錯,我就照學校教的,錯了就認錯,所以大家「應該」要原諒我,不是嗎?這是多數人的心裡的「以為」。

事實上,「道歉」,只是最基本的禮貌,這是身為一個人最基本的認知,至於你所造成的傷害該如何彌補,端看你造成的傷害有多嚴重,你放一把火燒了一棵樹跟燒了一片樹林都一樣要道歉,但是道歉完以後,你還是得要繼續面對接下來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代價不一樣。「出來跑的,總是要還。」這句無間道裡的經典台詞用在這裡正適合,對總是要還,只是還多少而已。

我想事件中那些年輕的主角一定在想,為什麼社會輿論要這麼氣憤呢?「有這麼嚴重嗎?」他們心想,那是因為我們實在難以想像,一個怎麼會做出這種事,會有這樣的反應,這已經不是他個人的事,不管讀高中還是大學,這些人是台灣教育制度跟社會教育出來的「結果」,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們這麼失控?

是他個人的問題,還是原生家庭的問題,還是教育體系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檢討」、「究責」在台灣的我們恐怕比文革時期的紅衛兵還要會批鬥,而且更是堂而皇之地用社會公器-媒體,進行「集體批鬥」和「人民公審」。最後總是會有人跳出來說:「這個社會病了!」,這往往就是我們最後的答案,是這個大環境的錯,不是我們。

我們絕對相信這些年輕人跟他們的家人一定要藉著這些事件去補修許多家庭學分,社會大眾的反應也提醒他們必須去面對他們在道德上的缺口,但是,整個社會呢?是時候,我們該認真去面對「悔改」這件事了。

「悔改」不只是名詞,也是動詞。
悔,恨也,恨,怨也,《說文解字》是這麼定義這兩個字,當我們發現自己有錯時,我們有「恨惡」那個做錯事的自己嗎?還是只是認為「我只是不小心做錯而已」,要能夠改過必須要「恨惡」那個做錯事的自己,否則你只是敷衍卸責。悔,是第一階段,從思想面去檢討真正的錯誤,你該面對的是「動機」而不是結果,聖經箴言有一句話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找到那個病根你才能治癒疾病,否則只是徒勞。第二階段才是改,真正的身體力行是「改」的實踐,看一個人做的,不要聽他說的。悔改是一個過程,它不只是一種說法,也不是低頭認錯的動作,《馬太福音》有句話說:「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果子就是你的行為,你必須持續運新灌溉這顆果子才會成熟,除了付出代價之外還需要時間淬鍊。犯錯,人人都會;認錯則需要高尚智慧。

2012年5月4日

ATC專欄-今天五月四日,天氣雨...


今天特別嗎!?你可能一時不會想起來,但在歷史上的今天,卻是改變中國教育的一天。讓ATC小編告訴你關於那個年代的故事

1919年,民國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大學等十三所院校三千餘名學生彙集天安門,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提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合約簽字」等口號,並在集會上宣讀了許德珩起草的《北京學生天安門大會宣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然後,遊行隊伍隨即向東交民巷使館區進發,受到巡捕阻攔,學生代表求會見四國公使,僅美國使館人員接受了學生的陳情書,英法義等使館均拒絕接受。在「外爭國權」而不得的情況下,隊伍中喊出一句:「去找曹汝霖算賬去!」矛盾遂轉向「內懲國賊」——學生開始向位於北京長安街東端之北的趙家樓曹宅所在地移動,一路上高喊「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並且要求懲辦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之後這一連串學生的抗議遊行,在短時間演變為全國性的罷工、罷課的運動直到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辭職下臺。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現今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五四精神是什麼,以學生和青年為主力,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五四運動凸顯了當時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操,促進了社會各階層的覺醒,更擴大了新文化運動影響的層面,當然也意外促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但仍無法掩蓋五四運動最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亮點的地位。過了將近一百年的今天,我們的教育體系再次遭遇另一個瓶頸,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跟認真思考這個攸關未來的重大議題。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其中一個精神就是Independent」,我們要學習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個體,不枉身受知識份子的榮耀,以後我們要驕傲地跟別人說:「我是大學生!」。

2012年4月26日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學員心得─如何成為說故事達人 陳玟伶老師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學員心得分享~  
   
     

    不論多大年紀的人都愛聽故事,
連行銷都與故事結合締造不少佳績,
你有多久沒有說故事了,
你會講故事嗎?

   ATC小編在讀幼稚園時常常聽故事睡覺,但故事都是從錄音機裡傳出來的,它讓許多小孩的童年跟ATC小編一樣,多了很多的樂趣,由於說故事的聲音與故事情境做了非常完美的搭配,以至於使我融入故事的氛圍中,記得那時我們家的小孩通通都被錄音機裡傳來的鬼故事給嚇得半死,害怕得趕緊把錄音機給關掉。

    令人感到開心的是,沒想到ATC小編竟然可以在課程現場聆聽到說故事達人陳玟伶老師的分享,老師在課程中帶了許多的娃娃道具,當場便說起故事來,還讓現場的同學跟著他一起幫故事增添音效,當時老師向ATC夥伴們分享故事書《小羊睡不著》,這本故事書在述說的同時,還可以順便教小孩子算數,真的相當的特別,以前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故事書。最令人驚豔的是陳玟伶老師可以變換各式各樣的聲音,隨即轉換頻道,頓時我們就可以聽到好幾個卡通角色的聲音。

   《怕浪費的奶奶》這本故事書,老奶奶在故事裡都占了很大的的戲份,老師特別向我們指導如何說出老奶奶的聲音,老師說:「老女人的聲音很扁,擅用很多喉音即可變成老人了。」哇!夥伴們!下次你們可以拿一本故事書,試試看自己的聲音可以變幾種聲音喔!最重要的是「故事是假的,但感情是真的」,只要投入大家都能說出好故事。

ATC小編是個用功的努力向上的青年,聽許多企業家的演講,都不段提醒無論你現在幾歲或在什麼職位上,千萬不能停止學習這件事,跟ATC小編這樣做!讓我們未來無限大。

2012年4月23日

YANG 青年人才培育學院的異想世界~吳祥輝老師的北歐風情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豐富又多元,也因此留下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學習經驗,ATC小編想跟大家分享曾到我們這裡上課的吳祥輝老師在課堂中談及的內容,期望藉此讓錯過此課堂的全方位人才培訓營夥伴可以有所收穫。
      不曉得各位夥伴是否和小編一樣在大學期間總嚮往有機會可以出國看看?雖然身為學生的我們不見得有足夠的經費可以出國探索世界,但我們可以透過電視節目、網路或是書籍去一窺究竟。
    吳祥輝老師是誰?相信如果有看過《芬蘭驚艷: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故事》、《驚歎愛爾蘭》《驚喜挪威》、《陪你走中國》的夥伴一定知道的這些書籍的作者就是吳祥輝老師,然而小編很喜歡老師書中談論到的內容,總可以讓我在從未蒞臨該國度的狀況之下,透過書籍即可了解到非常深入的外國文化與生活,這都來自於老師都是在長時間的實地踏訪後才撰寫出這些書籍。想當然如能在全方位人才培訓營聆聽到老師的見聞,真的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與難得的事。
     老師談到當他在芬蘭時有小孩子問他:「你來自哪一個國家?」老師回答:「台灣」,小孩子很高興的回答說:「是不是在日本下面,菲律賓上面,我要回去查一下資料,好高興喔!我今天認識一個台灣人。」聽到老師分享這個故事時,我心想自己是孩童時期時,是否可以向那個小孩一樣,對一個國家的相對位置講的如此清楚,並且對它抱有如此高度的好奇,然而我想要開拓國際視野就是要從這樣的好奇心開始培養,我們必須先對其他國家的事物感興趣才有可能進一步打開自己的視野。這也是為什麼老師說:「我們習慣的慣性思考,會窄化我們的視野格局。因我們如果對某些內容或主題不感興趣,將會不願或降地吸收該主題的相關資訊。
   愛爾蘭曾在2005年被《經濟學人》評選為全世界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但老師說當他實地踏訪才知道,我們認為愛爾蘭適合live,但他們卻認為愛爾蘭適合leave,對於其他國家的人而言認為「一切都可能嚴重,但是不絕望。」但對愛爾蘭人來說卻是「一切都可能絕望,但是不嚴重。」所以說唯有實際了解,才可以知道我們所了解的世界,在他人眼中竟是另一種風貌。
   挪威港口冬天不結冰,但也因為如此挪威過去經常受到其他國家的入侵,挪威更有長達400年的黑夜,那段黑夜期是挪威被丹麥統制,獨立後的挪威更珍惜現有的一切,他們認為沒有英語就沒有挪威,他們是以這樣的決心在辦挪威教育。
   很喜歡老師跟ATC夥伴們分享的一句話,「看看別人走過的痕跡,會給我們帶來自信。」這也是我喜歡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原因之一,因為許多的講師總會在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現場跟我們分享他的所見所聞,更難得的是可以聆聽到老師的生命故事。總帶給我們這些學生有所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