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一位電腦專家在加爾各答一個貧民窟的石頭牆上,安裝了一臺觸控式電腦,並且在對面的房子中安裝了一臺攝影機,用以觀察當地從沒有學過任何電腦知識的兒童如何對待這個新設備。結果令人吃驚。一群六至十二歲的兒童對這臺沒有任何說明文字的電腦開始感興趣,三個月後,這群兒童相互交流經驗,不但學會了開新檔案、剪貼文字和影像,甚至學會上網,並且能夠在網上收看好萊塢動畫電影和印度板球隊的國際比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 創新者都不是被教育系統訓練出來的「專家」。
ATC小編出生於1980年代,當時在台灣電腦尚未普及,甚至也沒有”Windows”作業系統,國小時出現的電腦是使用”Dos.”介面的486電腦,學校也沒有所謂「電腦課」,因此從組裝電腦到系統甚至後來的撥接式網路,都是從摸索中學習的,父母看著我們用這些新玩意也是一頭霧水,二十年過去,上網已經是家常便飯,組裝電腦也不是難題,但我也不是電子相關科系的。偶然在捷運上,把iPad給臨坐的小孩玩,還在呀呀學語的他竟也很順手的一滑,開始用手點著頁面上的APP,他的母親也很訝異,因為家裡並沒有iPad,只在朋友家看過1.2次,連才剛會走路的孩子都會用,很是讓人驚奇。
無論是在加爾各答的實驗,以及我們自己身邊的許多例子,都證明人類學習的潛力尚未被充份開發,尤其在現今的教育系統中,大部份學習是被動的,而人類大腦天生對被強迫進行的事物有抵抗的傾向。加爾各答的兒童並不是天才,真正的解答是他們有充足的「主動學習」的動機,而這動機來自於「需要」。這種學習根本是毫無系統的亂槍打鳥,但卻有很好的效果,這和學習者本身的環境有很大關聯。世界瞬息萬變,每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都備感到壓力,但如何改善卻沒有任何結論,或許這種「學習的需求」就是答案之一。
Web2.0 甚至 Web 3.0,網路經歷了兩次「泡沫化」危機,數位時代已經在短短10多年間走過了2次大變革,而我們的教育系統則還停留在「大量製造」的工業時期,我們的學習是「目的導向」,並利用考試來QC這些「產品」是否合格,所以學生是被動的,用一個又一個的模組訓練他們,希望他們都能「成材」,是的,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雖然開始改變,但緩不濟急。
身為大學生的你,你可以抱怨,可以怨天尤人,但你真的沒選擇嗎?你有嘗試過去接觸更多的領域嗎?還是你只是等著哪天會有人發現你的特質嗎?今天,「未來」就在你手上,你願意去開啟更多的可能嗎?你,自己決定。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