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0日

關於「人才」這件事:問題不在薪水,而是人



本周關於台灣人才不足、人才斷層的說法再次被挑起,說法眾說紛紜,但最後背黑鍋的一如往常,都是教育體制的問題。企業界說得臉不紅氣不喘,學界也是習以為常的承受,反正這也只是一個慣常被提起的「假議題」,順著這個話題,討論很容易就會往「用高薪吸引國外人才」的方向作結論。它是產業界用來掩飾自身缺點,或者自認是菁英的人為爭取自己加薪的藉口。這個謬論,不僅凸顯業界為闇於自見的逃避心態,也展現了學者、經營者那種布爾喬亞式的高傲:難道目前在台灣的都找不到堪用的人才?那發表這些言論的人是…

每一次的討論總是不了了之。企業界、政界人士大談台灣人才的危機,而且說的是國之將亡矣的悲鳴,轉頭當我們看見韓國因為進用外籍人力而突飛猛進時,我們似乎立刻認定大力吸引外籍菁英,可以為陷入泥沼的台灣經濟帶來新的活力。這種論點講的很輕描淡寫,彷彿剛剛說得淒風苦雨的那些危機,只要有「外籍菁英」就可以解決,但是卻很少有人敢去談,台灣為什麼培養不出自己的人才。企業界不談,因為總覺得自己在對牛彈琴,另一方面也不想增加自己的負擔;學界不談,因為這一談無異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何必談,反正答案我們早有共識。其實我們的學生在大學之前,表現是不錯的,很多科學競賽都有我國學子的身影,穿金戴銀的更不在少數,至於上了大學雖然稍有衰退,但仍有不錯表現,可是偏偏到了職場卻成了一堆「廢材」?著實令人費解。所以「產學失調」是最佳的解釋,因為這個答案讓產業界和學術界,兩清,無可指責,那政界呢?只得一再調整政策,於是乎愈改愈亂。

猶記得2008年有一個所謂「22K」的專案,這是由政府所提出的偉大政策,目的只是不要讓失業率在那年的畢業潮裡飆升,這個政策表面上成功了,所以2009926號,內政部官員在接受工商時報的訪問時說明為什麼當時台灣的失業率下降的原因:「台灣的高學歷者在經歷金融海嘯長期失業後,已漸能屈就低薪工作,如今許多大樓管理員、警衛都具研究所學歷。」,2008年的「22K」政策獲得企業界普遍支持,但當2011年當時的行政院長吳敦義呼籲企業界為員工加薪時,響應的企業不到3%,他們的理由是「仍在虧損」,不過這兩年的EPS(每股盈餘)卻是近幾年最高。百年前晉商有一個規矩,除了薪水之外,老闆會在尾牙上分發另一種獎金給掌櫃的和資深夥計,名為「頂身股」,沒想到時至今日,我們已經退化成百分百的「勞工」,金錢的奴隸。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我們的產業界並沒有培養人才的心態,不論這樣的人才是來自於本土、海歸派,或者是外籍人士。每隔幾年,我們的產業界就會想出一些新名詞來揶揄我們的新生代,從草莓族到液態族,用一個居高臨下的觀點來批判這群初出茅蘆的社會新鮮人,1970年代,台灣的產業界抱怨新鮮人基礎學能不足;隨著教育普及、經濟蓬勃發展,業界又開始批評新鮮人穩定性不足、時常吃碗內,看碗外;當教育不斷的訓練學生要有獨立思考能力時,業界又指責新生代「太過自我」,不受控制;然而當經濟前景不如預期,業界又希望員工「共體時艱」;當看見韓國從經濟衰退中站起來,我們的企業界就開始檢討政府企圖心不足、員工創意不足的論調。長時間累積下來就會發現企業界就是個不斷抱怨,而且論點互相矛盾的既得利益團體。

業界總是對現狀不滿,像是被寵壞的小孩,老是頤指氣使地對待政界和學界,要這個減免,要那個優惠。而教育體制甚至整個社會,都在「國家競爭力」這個大帽子之下動輒得咎,被壓的喘不過氣。所以,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工,他在長達30~40年職場生涯當中所需的能力,在22歲前的教育就已經完全定型,而完全與企業無關。所以當業界的抱怨越多時,更顯示了台灣的業界缺乏吸納人才的環境與能力,因為一個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不論在老闆的眼中成不成材,都應該有被發揮、磨練的機會。

所以說我認為問題不在於基本薪資調高多少,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企業主如果心態不改,員工永遠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屏東大仁科技大學校長王駿發就表示,台灣人才的流失,薪水不是最主要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讓人才發揮的環境。在台灣不僅薪資低,還缺乏工作尊嚴,想想Apple公司在草創時期,能給得起多高的薪水?想想Amazon還在Jeff Bezos家的車庫裡時資金只有1萬美元,請問他們能夠給多高的薪水?再離我們近一點,當年竹科那群資訊產業的拓荒者,試問當時台灣有任何吸引你們的回來投資的利基點嗎?當時有人會想到340年後台灣會有像台積電、鴻海這般的大集團嗎?我想都沒有,但當時企業卻能給員工「夢想」和「尊嚴」,這說明了即使是在利益掛帥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仍然存在著金錢所無法取代的文化誘因。所以薪水只是一個外顯的表徵,原因是出在我們的產業界故步自封,用家庭代工的視野來經營國際級企業,大部分員工被視為「消耗品」,用過即丟,企業缺乏長時間培養和訓練的概念,因為我們的企業要的是「即戰力」而非「潛力」,所以導致我們的大學愈來愈注重職場的實務能力而非基礎的整合能力,當年輕人沒有空間去嘗試失敗,那麼將造就一個害怕失敗的拘謹中年,接著就會出現一個失落的老年,在他退休的那一天發現人生沒有意義,如果沒有改變,這會是三十年後我們的寫照。

這篇寫給企業主看,希望你們能給年輕人更多空間,更合理的薪資福利,畢竟有快樂的員工才能有高競爭力的產業;這篇寫給學生看,千萬不要自怨自艾,要不停充實自己,人生是一場超級馬拉松你不能只消耗而不補充;寫給政府看,錯誤的政策就改變它吧!不要繼續飲鴆止渴,自取滅亡。最後我們要以「審慎樂觀」的態度積極地邁出下一步。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