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2012年8月27日

二零一二年八月新聞辭典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2012年8月22日

學校沒說清楚的事-五年一貫 or 四+一

大學指考放榜之後,學生陸續接到註冊通知,除了註冊、看校園環境之外,新鮮人對自己的學校了解多少?不要被動的等待時間鞭策你思考未來方向,新鮮人的暑假除了迎新、玩樂,還要多一把量尺,好好規劃未來的四年生活。 今天要談的,我想家長肯定比新鮮人自己還要關心,因為都還沒開學,大學還是很新鮮的東西,但對於家長來說,四年幾乎是轉瞬即逝,於是乎有了「五年一貫」或者「四+一」選擇出現。 「要不要考研究所?」是每一位大學生都會問自己的問題。有些是因為確定未來方向,有時候是出自從眾效應,大家都考我不考的不安心理,不論如何,在普遍高學歷卻又競爭的時代,學習生涯拓展至碩士、博士是一種趨勢。加上補教界的推波助瀾好像念到碩士學位才是「基本款」一樣。 為了因應趨勢所需,也為了延攬在校優秀學生,大學推出「五年一貫」課程,4+1的概念,五年?是延畢一年嗎?錯!是「大學」加「研究所」總共念五年。真的嗎?這麼快,沒聽過呢!這個改變足夠讓一堆人眼睛一亮。五年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不僅縮短取得學位的時間,學習的領域亦有課程的連貫性。 「五年一貫」實施: 1....

2012年8月18日

說了然後以後…

「然後呢?」你有多常說這句話或者多常被問這句話,「然後」是一種反詰的語氣,是未來式,也是過去式,也是個最佳的句號。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非常討厭那些沒有「然後」的事情,這是一種對事情的冷漠與無感,也可能是一種集體的失落,試想一下,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沒有然後」的事情。 新聞裡面就多到不勝枚舉,例如,7月底大家非常義憤填膺的旺中事件,的確是我們必須要十分關注的事情,但接著是奧運來了,後來又有其他社會事件跟上,雖然偶有報導,但關注不若之前。現在大家都容易在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憤怒,因為我們總是忙著塑造「全民公敵」,在一連串密集的大加撻伐之後,千萬不要「然後呢?」「然後呢?」然後,「沒有然後了」。我們不是狗仔要扒糞,而是真正去關心一些生活中的議題,至於那些了無新意的社會新聞就讓它船過水無痕吧! 台灣媒體多,多到有點太擠,加上行動上網超方便,基本上,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都暴露在超高濃度的訊息量之中,我們異常容易被挑動(也有人說是”民粹”)。我們被挑起之後很快忘記身後那些煙塵裡所籠罩的東西。於是有多少事情「沒有然後」或「快要沒有然後了」?我們的核二廠弊案沒有然後了;我們的水電都漲價了,沒有然後了;旺中案呢?我不知道它還有沒有然後,至於最近很紅的李什麼先生,我不是很想了解他的然後。 當初讓大家義憤填膺的議題,曾經被煞有其事地討論,甚至進入國會殿堂被討論,「然後」,就只剩下「然後呢?」,只剩下一小撮人在關心這件事,還記得幾年前的白米炸彈客嗎?楊儒門先生到現在還在關心農民,所以我佩服他,不像政治人物和媒體在沒有新聞熱點之後就不再關心。議題不會消失,只是逐漸淡出。 在這個網路年代,藉著社群媒體,凝聚議題的門檻降低了,我們很容易感受到「抗爭」的氣氛,也很容易就能參與(基本上按個讚就是了!)。但我們的抗爭到底有沒有意義?到底是不是只是一個幌子?不要忘了,現在我們可以凝聚很快,但我們凝聚起來的力量要「散」掉也是非常快的!就像FB洗版的速度一樣快,快到我們都記不起來。試想你自己在這半年內按過幾個「社會議題」的讚? 千萬不要讓我們所關心的事情「沒有然後」,因為沒有然後,就等於沒有未來。 身為大學生,身為年輕的世代,我們不應該只沉溺在「抗爭」的激情裡,我們必須去理性思辨這些議題的前因後果,更何況這些問題的結局,都是我們可以預見的。我們不只問問題,更要承擔問題並且解決問題,不論我們在什麼位置上。「然後」不應該只是發問,更重要的是要開啟承先啟後的關鍵思維。在說了「然後」以後,我們開始思考。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是你學習的好夥伴!...

2012年8月10日

關於「人才」這件事:問題不在薪水,而是人

本周關於台灣人才不足、人才斷層的說法再次被挑起,說法眾說紛紜,但最後背黑鍋的一如往常,都是教育體制的問題。企業界說得臉不紅氣不喘,學界也是習以為常的承受,反正這也只是一個慣常被提起的「假議題」,順著這個話題,討論很容易就會往「用高薪吸引國外人才」的方向作結論。它是產業界用來掩飾自身缺點,或者自認是菁英的人為爭取自己加薪的藉口。這個謬論,不僅凸顯業界為闇於自見的逃避心態,也展現了學者、經營者那種布爾喬亞式的高傲:難道目前在台灣的都找不到堪用的人才?那發表這些言論的人是… 每一次的討論總是不了了之。企業界、政界人士大談台灣人才的危機,而且說的是國之將亡矣的悲鳴,轉頭當我們看見韓國因為進用外籍人力而突飛猛進時,我們似乎立刻認定大力吸引外籍菁英,可以為陷入泥沼的台灣經濟帶來新的活力。這種論點講的很輕描淡寫,彷彿剛剛說得淒風苦雨的那些危機,只要有「外籍菁英」就可以解決,但是卻很少有人敢去談,台灣為什麼培養不出自己的人才。企業界不談,因為總覺得自己在對牛彈琴,另一方面也不想增加自己的負擔;學界不談,因為這一談無異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何必談,反正答案我們早有共識。其實我們的學生在大學之前,表現是不錯的,很多科學競賽都有我國學子的身影,穿金戴銀的更不在少數,至於上了大學雖然稍有衰退,但仍有不錯表現,可是偏偏到了職場卻成了一堆「廢材」?著實令人費解。所以「產學失調」是最佳的解釋,因為這個答案讓產業界和學術界,兩清,無可指責,那政界呢?只得一再調整政策,於是乎愈改愈亂。 猶記得2008年有一個所謂「22K」的專案,這是由政府所提出的偉大政策,目的只是不要讓失業率在那年的畢業潮裡飆升,這個政策表面上成功了,所以2009年9月26號,內政部官員在接受工商時報的訪問時說明為什麼當時台灣的失業率下降的原因:「台灣的高學歷者在經歷金融海嘯長期失業後,已漸能屈就低薪工作,如今許多大樓管理員、警衛都具研究所學歷。」,2008年的「22K」政策獲得企業界普遍支持,但當2011年當時的行政院長吳敦義呼籲企業界為員工加薪時,響應的企業不到3%,他們的理由是「仍在虧損」,不過這兩年的EPS(每股盈餘)卻是近幾年最高。百年前晉商有一個規矩,除了薪水之外,老闆會在尾牙上分發另一種獎金給掌櫃的和資深夥計,名為「頂身股」,沒想到時至今日,我們已經退化成百分百的「勞工」,金錢的奴隸。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我們的產業界並沒有培養人才的心態,不論這樣的人才是來自於本土、海歸派,或者是外籍人士。每隔幾年,我們的產業界就會想出一些新名詞來揶揄我們的新生代,從草莓族到液態族,用一個居高臨下的觀點來批判這群初出茅蘆的社會新鮮人,1970年代,台灣的產業界抱怨新鮮人基礎學能不足;隨著教育普及、經濟蓬勃發展,業界又開始批評新鮮人穩定性不足、時常「吃碗內,看碗外」;當教育不斷的訓練學生要有獨立思考能力時,業界又指責新生代「太過自我」,不受控制;然而當經濟前景不如預期,業界又希望員工「共體時艱」;當看見韓國從經濟衰退中站起來,我們的企業界就開始檢討政府企圖心不足、員工創意不足的論調。長時間累積下來就會發現企業界就是個不斷抱怨,而且論點互相矛盾的既得利益團體。 業界總是對現狀不滿,像是被寵壞的小孩,老是頤指氣使地對待政界和學界,要這個減免,要那個優惠。而教育體制甚至整個社會,都在「國家競爭力」這個大帽子之下動輒得咎,被壓的喘不過氣。所以,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工」,他在長達30~40年職場生涯當中所需的能力,在22歲前的教育就已經完全定型,而完全與企業無關。所以當業界的抱怨越多時,更顯示了台灣的業界缺乏吸納人才的環境與能力,因為一個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不論在老闆的眼中成不成材,都應該有被發揮、磨練的機會。 所以說我認為問題不在於基本薪資調高多少,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企業主如果心態不改,員工永遠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屏東大仁科技大學校長王駿發就表示,台灣人才的流失,薪水不是最主要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讓人才發揮的環境。在台灣不僅薪資低,還缺乏工作尊嚴,想想Apple公司在草創時期,能給得起多高的薪水?想想Amazon還在Jeff...

2012年8月8日

寫在放榜之後,大學生你的下一步…

幾家歡樂,幾家愁,這句話不只應了現在考生的景,也深深地刻劃了現在很多大專院校校長的心境,尤其是中南部的頂尖大學,似乎不管再怎麼努力,再怎麼頗受企業界好評,學生就是不買單,大部分優秀的學生都往北部的學校集中。 你攤開今年十大校系的排行榜,你會發現第一現象,台大簡直是鋪天蓋地佔據超過2/3的席次,第一類組幾乎是台大的天下,二類組只有交大能夠榜上有名,但也不是前三名,至於三類組因為醫學系的關係,分佈較為平均,不過台大牙醫系居然衝上第三名,超越成大醫學系,此役台大大獲全勝,雖然這個狀況並不意外,但過去幾年中南部的頂尖大學在招生上著力不少,甚至以高額獎學金吸引學生,此舉並未帶來相對的效果。其實頂尖學生共聚一校有利也有弊,利在於高競爭的環境之下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在很多聰明腦袋的撞擊之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火花產生,弊則在於同質性過高,以台大法律系為例,三個組別幾乎就稱霸了一類組,所以在未來職場上,系出同門一定比較吃香,長此以往這個學術領域就僵化了,在沒有百家爭鳴的刺激下思想容易窄化,看看今日台灣的政經環境不就是一攤死水。另外一個現象,不只政治上重北輕南,學生在選擇校系上也是重北輕南,會導致人才和教育資源過度集中於北部,雖然這個現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不過也表現出我們政府在平衡南北發展上並未有顯著果效。其實綜合以上所言,我們發現我們的高等教育缺乏「特色」,不只高分校系集中於單一名校,類別也十分集中,一類組最頂尖的腦袋都在思考法律相關的問題,二類組的高手都在念電機,所以我們的視野無法擴展是有其原因的。當然也有好現象,我看見「台大物理」和「台大歷史」的排名有所提升,表示基礎學科仍受到部分學生的青睞,這對於一個國家的根本是很重大的影響,因為基礎學科強,應用學科會更強,例如這次參與NASA登錄火星計畫的嚴正先生就是清大數學系的畢業生,所再次印證基礎學科的重要性。 以上是在國內的看見,但我們發現有一群學生則放棄台灣的大學選擇西進大陸的高等學府,其實有一小部分的高中畢業生就申請了大陸及港澳地區的高等學府,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國際排名都在台大以先的知名學府就讀,為的也是該校高強度的競爭環境和堅強的師資陣容以及不同於台灣的學術環境,其實不只路生來台就讀大學,更有不少優秀高中畢業生選擇前進大陸,很多學校甚至以台灣的學測成績就可以申請,所以這也是未來不可忽視的一個趨勢。大學不一定要在台灣念,這個思維在兩岸愈加開放的狀態下,只會愈加熱絡。 由以上兩點,...

2012年8月7日

這個夏天以後~

大學入學考試今天放榜,考生及家長繃在心裡的龐大壓力,即將釋放,錄取哪一系、哪一校,家長學生究竟是該高興、慶祝,或沮喪、準備重考(今年錄取率88%)或接下來準備轉學考,這是接下來要面對的另一番選擇。 其實考上哪個學校與系,對學生的未來而言是好或壞,不應只從粗淺地從過去的印象定論。考上「好」大學,不代表四年內以及畢業後一定順利成功;考上不太理想的學校,也不代表未來就沒有競爭力。大學四年,只是一個過程,你在過程中得到的學習遠比學校聲譽更重要。 西方著名教育家懷得海在其著作「教育目的」中說到:「中小學生是伏案於桌前,大學生則應站起來眼望四方。」所以四年的時間,學校能夠引導學生兼顧專業與生活知能,使學生深度廣度兼具,如此才能稱為大學。所以在這四年之中,所培養的不只是專業能力,更是日後面對職場的「態度」,「 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好學校只是給你一張比較好的門票,十年之後,我想你是哪個大學畢業的不是那麼重要。 不管是高分錄取名校的學生或者屬於低分群學生,其實都一樣需要學校、家長注意,因為志願選填,過去較受錄取分數影響,現在更受學生個人意願影響,加上每個系加權的設計差異極大,可能產生一個系最高與最低分同學的錄取分數差異高達百分的情況,入學後同班同學基礎不同造成教學的困難,也影響高、低程度學生的學習順利。另外,經過這個漫長的暑假,很多人的學習能力都已經大幅下滑,再加上大學的學習講求主動,不像高中有老師和家長施加壓力,學生容易渙散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時間一久,就算是就讀名校,實力也會有很大的落差。 此外對於第一次離家的學生,家長還要關心他們是否都能做好金錢、時間、情緒等的管理,否則因為理財不當而吃泡麵過三餐,或過度打工影響學習;因為時間掌握不佳而遲到蹺課、被當,或因為沉迷於網路遊戲而影響睡眠、健康;因為情緒受到人際困擾,尤其是戀愛問題而痛苦,或因感情挫折而罹患憂鬱症,這些都是時有所聞的狀況,需要父母與學校共同的關心。獨立,是孩子這個時間必須學會的,家長如何拿捏關心的尺度,需要相當大的智慧。因此家長若關切子女的大學經驗與學習成果,更應促使學校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尤其是大一新生的需要與問題,如此大學的學費付出才值得,學生也才會因為就讀大學而有更美好的未來。 這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我們都要學習去適應和調整,孩子學著長大,家長學著放手,畢竟在這個夏天之後,我們都要邁向下一個階段。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是您學習的好夥伴...

2012年8月3日

新鮮人情報站-第一次租屋就上手

大學新鮮人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住學校宿舍,如果不幸沒有抽到,因為很多學校的宿舍都是不足的,而且女生宿舍多於男生宿舍,所以很多人(尤其是男生),必須面臨外宿的問題。 第一次租屋的同學,在沒有經驗與對當地環境不熟悉的情形下,往往一籌莫展,未免同學在缺乏前人引路的狀況下,租到不好的房子,我們幫大家準備了一些可供參考的資料。當然學校生活輔導組會提供協助,或上網站先初步瞭解目前住宿居住狀況與當地行情,再透過學長姐的口碑介紹,藉此瞭解屋況與房東、現居室友的狀況,以免遇到惡房東或屋況不佳的房子。 Tip 1:怎麼找﹝找屋的方式﹞ 學生找屋的管道如下: 1. 學校住宿組、校方相關租屋社團 2. 學校佈告欄的紅紙條 3. 同學間、親友介紹、報紙 4. 租屋網站、網路BBS   由於佈告欄紅紙條、報紙多充斥著仲介公司的資訊,因此找屋最有效的方式仍以同學間的介紹為主。一般而言,價格便宜、條件良好的房屋較少以登廣告、貼紅紙條的方式出租,而往往透過小眾管道流通(同學間介紹、或學長姐與學弟妹間“世代相傳”的信息管道)。   許多學校附近的整層住家長期為學生們所合租,每當有學長姐畢業遷出,學生們都自動透過同學間的網絡遞補合適的學弟妹,因此這些房屋很少流入租屋市場;往往數年內一直在同一組的直屬學長、學弟間不停地流傳;有些房屋甚至可“薪火相傳”,延綿十幾年而未曾斷絕。由於這類學生房客長期性和房東取得信賴的合作默契,因此租金價格的調幅也往往比行情來得低。   而到網路或BBS站的電子佈告欄找尋租屋資訊則是現今學生找屋流行的租屋趨勢。由於各大學計算機中心的網路都架設BBS站,因此網站的舊貨版面、或生活資訊交換版面便儼然成為租屋資訊的交換場所。且此類的租屋資訊以分租雅房的學生二房東徵室友的比例為高;由於物件特定,出租的成功率頗高。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網路上的資訊流通快速,若屋況不錯、租金合理,通常很快便被下訂,因此建議同學看到條件適合的房子,應該立即電話通知房東約定看屋,不要以e-mail方式往返或考慮幾天後才聯絡,以免被他人捷足先登,錯失良機。   但因為大多數網路上的資料通常是開放登錄,比較容易有房東美化屋況或產權不清(非房屋所有權人或二房東)的問題,建議同學在電話與房東聯絡看屋時,先詢問清楚,以免花去半天看屋時間卻敗興而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