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

為什麼他上完很有用,我卻沒用?︱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編


到底上xxxx有沒有用?

我先說我上了三、四十種課程後的觀察總結:少數人很有用,大部分的人有一點用,小部分的人覺得完全沒用

雖然不同課程,這三種人的比例會有所不同,但只要是有在市場上能存活下來的課程(辦了幾年),大體上都跟上述不會差到太多。也就是說,管你課程辦得再好,你永遠教不會一小部分的人。


你可以把上述xxxx替換成任何課程、教育機構,像是卡內基、大學、TutorAB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卓越生命體驗營、網路行銷課、文案課等。

我之前也寫過幾篇文章探討課程有沒有用的爭論,不管是從使用者個人的差異、課後投入練習的時數,或者從課程設計的好壞,都是在嘗試從不同角度,來說明同個課程為什麼會存在極大的學習差異。

但其實不管怎麼看,這問題永遠不可能有一個唯一的答案。或者說,不可能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學習成效卓著,有人學完後什麼也沒改變」,也希望以下的分享,能幫助你在學習這件路上更能堅持下去。


自從葛拉威爾的暢銷書《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出版後,「一萬小時定律」被廣為推崇,漸漸為眾人所知。雖然其傳達的概念與原研究者有部分出入(請參考《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但並不是本篇所要討論的重點,所以就不做詳細的解釋。

為了方便舉例,我們辜且假設「一萬小時定律」是存在的,也就是要在某個領域投入一萬小時的練習才能成為頂尖。

我們把突破點明確定在「一萬小時」。

想想,一個在課前已練習了9900個小時的人,跟另一個才練習了1000個小時的人,在上完課後,誰會比較快達到一萬小時?

毫無疑問的,是前者。

那你看到的是什麼?前者上完課後沒多久就變得好厲害,後者卻沒什麼改變。課程對前者來說「很有用」,對後者來說「一點用都沒有」。

誰才對?

都對,但也可以說都不對。因為,問題根本不是出在課程上。結果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幾乎取決於他們課前「累積了多少」練習時數。


回到現實場景,再舉個真實的案例。

我在兩年前上了一個網路行銷課程,課程中有團隊及個人競賽,每個人可以自行選擇要銷售的產品,不管是自家的還是同學的都可以,勝負是依據課程期間的網路銷售成績來判定。

在課程尾聲結算成績時,個人第一名成交了上百萬,第二名也有幾十萬。然而,大多數人不是只成交了幾千元,就是零成交。

為什麼會有這麼巨大的差異?

跟前面「一萬小時定律」的例子差不多。那位成交了上百萬的同學,他已經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研發產品,手上有個極具競爭力的好產品,就差不知道怎麼透過網路讓更多人知道而已。上這堂課,等於是為他的成功補上臨門一腳。

而那些零成交的同學呢?他們沒有極具競爭力的產品,有些人連產品都沒有,有些人甚至連電腦都還不會使用,完全沒有基礎。想也知道,就算老師教得再好,他們也不可能短短幾天就收入百萬。

他們的差異,也是取決於他們課前「累積了多少」


無論是累積的是知識、技能、人脈、資源、經驗、習慣、人生歷練、在某個領域投入的時間、品牌名聲、團隊信任度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在上完課後,能創造出多大的成效。

簡單的說,如果有人課後有很大的成長或做出很棒的成績,而你卻覺得沒什麼改變,很可能就只是你先前的累積還不夠,還有一些條件尚未滿足而已,並不是課程真的沒效。

此外,我還要提醒你另外一點,就是商家一定會拿有成效的案例來宣傳。這其實無可厚非,因為就算你是老闆,你也不可能拿沒效的案例做宣傳吧。

但你不該幻想你上完該課程後,一定會有一樣的成效。懷抱希望很好,但別抱持過高的期望。要知道既然課程對某些人有效,那代表你一定也能學到一些東西,重要的是搞清楚「有效」背後的條件是什麼,也就是自己需要累積什麼。


我寫這篇的意圖,是希望你在上了某個課程後看不到成效,能平靜接受看似沒用的結果,明白一切只是由於自己過去的累積太少。停止批評、怪罪課程,把焦點放在自己(比起那些有效的人)缺少了什麼,需要加強什麼,然後繼續透過學習、練習、努力,去補足那些成功所需要的條件。

不是沒用,而是累積還不夠當學習或努力看不到成效時,不要因此放棄,而是要繼續不斷的學習、努力下去。你要超越的,是自己。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