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參加ATC能收穫什麼?聽聽學長姐的分享

聽一場演講能帶給你感動,聽五場演講能刺激你採取行動,聽50場演講,你就能在自己身上看到潛移默化的力量。

擴大視野,拉高格局,培養積極正向的心態

真正的改變,都是由內而外產生的。知識、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成功者的思維及處世態度。

大學生已經沒有了求知慾?

有這麼一群大學生,星期天還從各校前來ATC學習,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台灣的希望。

多元豐富主題+互動實作=快速升級

除了跨領域主題外,每位講師上課風格、方式也都不同,現場聽課,比觀看影片學習效果更佳。

學習兩年最划算,學生還享優惠

學習千萬別求速成。用兩年時間,為自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優惠請洽02-23623521

2014年3月3日

什麼是商業行為? 天底下從沒有真正「免費」的事, 重要的是你真正了解自身需求嗎?(中)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在上篇文章我們討論到了人類自有以來皆有之的「商業行為史」,也概略提到正規學校教育,也必須要以社會約定俗成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來進行的現狀,接下來我們就認真來探討在出於自我意願,同學們主動參加的課程究竟應不應該收費?為什麼大專院校的授課行為,與校外課程,其中同樣有商業機制的成份在,但後者卻被體制內的衛道人士屢次污名化?


或許出於「自發性」的追求成長,才能真正取得自身需要的資源
既然世上所有資源都必須透過「交易」的方式取得,同樣在學校以外的各種「教育資源」有什麼原因應該免費呢?難道只因為這些學習資源,是使用者出於自我意願主動去追求的?這不反而是變相懲罰那些能夠自我覺察的人了?人們自發追求的知識與技能,通常要比現有教育體制「義務」所提供的課程,具備更高的實用性質,畢竟這些知識體系並不是為個人所量身定做的,不一定都符合每個人的需求。你不妨想想,在踏入社會時,你真正會需要的是現有體制的填鴨式教育,還是能符合現實情境的生命體驗?

回到現實層面,像是「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這種真正切入學生族群未來生涯規劃的課程,背後也需要一個不算小的團隊來運作,除了為每位學員設身處地想:究竟要以何種方式,才讓學員們能夠有系統、有邏輯的吸收到步入社會後會用到的態度、知識、與技能。還要考慮到最重要的問題:如何讓這些聽來艱澀的議題,能在一開始打動青年學子的內心,讓每個人產生自我提升的動力?

另外,如果從小到大政府規定我們受的教育,都需要付費了。那麼我們自認花費無數心血的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似乎沒理由免費無償提供,是吧?我們沒有政府稅收來支持運作,也沒有龐大的「12年國教」體系在背後撐腰;我們有的僅是想為台灣這片土地盡一份微薄心力,只求能夠維持團隊基本運作的一片赤誠。藉由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這些與現實真正接軌的課程,能夠提供多些機會。也讓學生在茫然的求學生涯裡,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己未來方向,不致於遇到:「畢業即失業」的窘境。而坦白說,我們實在開心不起來,因為我們堅持了22年在做的這幾件事,似乎也正就是這幾年台灣所面臨到的集體困境。下面我們希望能夠多說一點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想做的事,還有我們的願景。


2014年2月24日

什麼是商業行為? 天底下從沒有真正「免費」的事, 重要的是你真正了解自身需求嗎?(上)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人類是群體動物,由採集生活步入漁獵生活以後,其實就已開始利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貿易。由史前時代的貝殼到古早的金屬錢幣,再到現今的紙鈔、支票這些代替實體物品的「貨幣」,代表的都是同樣一件事:「資源的交換」。也因為發展出這個概念,所以人類社群才能「以有餘換不足」,換來整個種族的繁榮興盛(當然自工業革命以來幾百年發展過度了,因此危及到其他物種,這是另個議題,暫且在此按下不表)。簡單來說,在人類歷史的起初,這種所謂的「商業行為」早已是根深蒂固的存在。


即便現行的教育體系,也無法在少了「商業理念」之下正常運作
回溯完人類的商業行為史之後,我們把時間拉回來,看看當前的實際狀況。如果你是一名學生,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文明國家基本上對於教育,都採取了鼓勵的政策:包含了學習用途的校園設施:運動場、圖書館、系辦公室、電腦教室、演藝廳。甚至是在大學校園裡面都有的設施、講師、教授們的薪資,都有全體人民繳交稅款的補貼成份在內。不論公、私立學校,如果深入理解,都出自相同概念,不論好壞,這是我們對於「教育資源」的運用方式,也是維繫人類知識文明可以世代傳承的一套約定俗成之制度。

但是,政府即使集結全體國民的資源(稅金),也不可能提供福利國家那樣完全補助性質的教育(因為台灣所得稅率不像北歐國家那樣高達50%70%)。因此我們都可以接受,為了使用有限的教育資源,不論公、私立學校,每個學期都還是要繳交學費。因為各項設備都有維護成本,因此在人類的世界裡面從來都沒有「完全免費」這回事。我們耗用的各項資源如水電、天然氣、石油,都需要以共通貨幣(金錢)取得。之所以會有讓人覺得免費的原因,不外乎是政府吸收、或是學生爸媽買單了。但大家都熟知「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道理,這些費用其實到了最後,還是會以不同的形式轉嫁到你身上。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進一步說明。


2014年2月17日

數字可以說明一切嗎? 除了表淺的外部形式,你更需要感受深刻的內在意義(下)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本文的上篇我們由歲末守歲發紅包的習俗,一路聊到現在人以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接著再進一步探討「數字」在現今社會佔了多麼決定性的影響,大家都已經習慣以「量化」的方式來衡量一切。但是包含父母對我們的愛,朋友間的交情,男女之情、甚至是學習成效、大學聯考的分數,真的可以用來判斷我們未來的人生嗎?



過度競爭的邏輯,往往出自不瞭解自身條件使然

很明顯的,上篇文章中所提及的,都是我們從小到大曾經歷的現實情境;但很少有人會喜歡這個過程,身處其中會感到怡然自得;我們甚至可以坦白的說:多數人對此都感到沉重的壓力,甚至是喘不過氣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回過頭看看上段文字,你還會願意用同套邏輯來評斷身邊的人、事、物嗎?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善良明智的,也能清楚認知到這套「凡事競爭」、「數字至上」的邏輯,在現實生活中會產生很大的誤差。很明顯的,這套以「量化」主導的統計理論學,對複雜多元的現實人生更是往往「測不準」的。這些數據或許可以提供我們對於基礎情況的掌握,但是要以此作出最後決策?還差得遠呢!

在瞭解主客觀外在條件的前提下,深入思考自己擁有的優勢

因此,我們現在就可以用到學術研究領域常提到的「質化分析」了。也就是在瞭解主客觀外在條件的前提之下,再深入思考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如此一來才有機會用最準確的角度切入你的職場生涯。簡單來說:也就是經過詳盡的思考之後,才採取實際行動。這樣是不是要比人云亦云,跟著別人一窩蜂趕流行,有著更高的成功機率呢?或許,你的人生並不需要看著報章雜誌、新聞媒體的「成功典範」來追尋;而是更需要轉而向內探求,挖掘自身本有的價值。畢竟,在現今的熱門產業,有可能下個十年就變成「慘業」的情況下。聰明如你,當然有必要先了解自己的性向,再往正確不倚的方向,不疾不徐的走去。


2014年2月14日

數字可以說明一切嗎? 除了表淺的外部形式,你更需要感受深刻的內在意義(上)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2013年的最後幾天就在日曆上緩緩挪移過去了,無聲無息揭開2014的序幕。對於年輕的你,考完了期末考,就是為時一個月的寒假,在這段假期中也包含中國人最重要的新年。時值農曆的歲末時分,依照傳統習俗,全家人要圍爐相聚吃「年夜飯」、接著就是「守歲」:這個習俗原先是為了年長者祈福,年輕人必須保持清醒直至隔日,不管是打牌、打麻將、看電視、或是閒磕牙,總會撐到時鐘邁過12點的大年初一,人人才能夠上床就寢。

日益淡薄的情感聯繫,讓人們成為「形式化」的奴隸

相對的,被溫情守護的長輩們則是以象徵喜氣的紅包(放入少許金錢),對後輩同樣獻上來年平安的祝福之情。但是不知曾幾何時,隨著經濟成長,社會的價值觀漸漸傾向功利,越來越以「金額」大小取勝。在過年期間很多人可以拿著這筆額外的進帳,去添置新衣物、甚至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其實,祝福之情轉化成具體的物質並沒有不好,只是很少人會想起這項習俗原先的深刻意涵。對大多數人來說,對這種改變也沒有什麼特殊感受,只是時代變了而已。其實在某方面,這種現象也同時代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薄,並把「數字」作為判斷主要原則。

但問題來了:並不是所有事都可以用這樣「量化」的方式來衡量價值的。父母對我們的愛,可以用給了多少零用錢來判斷嗎?跟最好死黨的夠不夠「麻吉」,難道要用請你吃飯、唱KTV的次數來決定?甚至跟男(女)朋友之間的感情濃淡,難道是用買了昂貴價格的名牌包或者手錶來論斷?如果你對上述幾個例子感到有些似是而非,那且先換個角度,看看在現實生活中,這套價值觀是怎樣被套用在自己身上的:老師總用學生數學、英文考了幾分,來認定學習夠不夠認真,是不是好學生。甚至大學聯招也用同套邏輯,來決定該生念哪所學校,甚至能不能「系出名門」,這也往往決定了在踏入社會的第一步,是不是踏得比別人穩健。但是,難道我們的一生都必須活在這些數字與外界的評價當中嗎?我們將在本文下篇裡面來集中討論這個議題。


2013年2月19日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談習慣的力量





我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態,但卻是習慣的集合體。有現實生活的習慣,感性生活的習慣,還有思維習慣。這些習慣系統化地構成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最終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抗拒。

  2005年,作家華萊士在對一群畢業生演講時說:「兩條小魚在游泳,恰巧看到一條大魚在朝著另一個方向遊去。這條大魚對小魚點頭致意說,早上好,孩子們,今天的水怎樣啊。兩條小魚繼續往前遊了一點,最後其中一條看著另外一條說,水是什麼東西啊?」……水就是習慣。我們每天都被不假思索的選擇和無形的決定包圍著,而你只要看看它們,你就會發現它們。」
                                              以上擷取自《習慣的力量》

習慣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很多成功人士對於「習慣」的解讀都會英雄所見略同。古羅馬著名政治家西塞羅說: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對力量的描述更加直接,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也就是說,決定我們每個人命運的慣見居然是我們的習慣。壞習慣多,就會有糟糕的命運和痛苦的生活;好習慣多,就會有光明的前程和幸福的生活。

  我們之所以會是我們目前的樣子,全是因為習慣的總和。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懂得習慣的重要性;似乎都懂得良好的習慣會有好的影響;似乎都懂得要想做得更好,就得在好習慣的養成上下足功夫。每個人都會有壞習慣,有所不同的是,卓越的人總會迅速從惡習中走出來,用更多的時間去努力,因為生命禁不起浪費。每天有數百種習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指導著我們如何穿衣服,如何應對進退。我們每天的工作與生活都需要我們做出很多選擇,而這些選擇其實都是習慣的結果,所以有人說:「如果你的習慣對了,你就會所向無敵。」

    我們可以好好觀照自己一下:早上醒來後,我們是繼續賴床,還是會立即起床?起床後,我們是先洗臉、刷牙,還是先到廚房吃一個甜點?吃完早餐後,我們是發呆,還是看報紙…不少人可能認為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不少人也可能認為這些只不過是小小的決定,殊不知這些都是習慣,而恰恰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習慣,累積起來從而改變我們後來的命運。如同英國古戲劇家德萊頓所說:「所有的習慣以不可見的程度積聚起來,如百溪匯於川,百川流於海。」如同英國法律史學家梅茵所說:「習慣是一條巨纜,我們每天編結其中一根線,到最後我們最終無法弄斷它。」
   
如果我們自己想要改變,我們就得從我們的習慣開始。習慣一旦形成,力量就會非常強大,因為它會催促神經產生渴求。習慣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大腦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習慣的誕生有三個重要的步驟:第一,暗示,存在一個暗示,能夠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慣常行為,存在一個慣常行為,可以是身體方面的,也可以是思維或情感方面的,如果你的習慣對了,你就會無所不能。

    在新的一年裡,你想做出改變嗎?你要做出改變嗎?你會為改變而付出代價嗎?那麼請記住,一定要有決心,決心,決心才行!1994年哈佛大學針對大幅改變自己生活的人進行了研究,發現不少人的改變是因為遭遇了個人悲劇,例如離婚、父母過世、身患重病等。我們想要改變,就得拿出改變的行動計畫和方案才行,然後就是堅持,堅持,堅持,勇氣,勇氣,勇氣,堅持,堅持,堅持!才能完成改變!最後,我們還要記住的是,習慣不能被消滅,它只能被替代。只有好的習慣對我們有益,並且產生足夠的神經渴求時,好的習慣才能被塑造出來。如果我們保持一定的渴求,就會慢慢植入一種新的慣常行為,不過這還不夠,我們還要相信這種改變,如果有可能,最好加入一個社團或組織,透過不斷地實踐形成信念,改變就會實現。

閱讀書單 :
書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譯者:鍾玉玨、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21001
書名:習慣的力量
作者:張岱之
出版社:宇河文化
出版日期:200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