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蔣勳:35歲還不懂做自己,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蔣勳:35歲還不懂做自己,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文/盧智芳、許瓊文
30歲到35歲,我自己回想起這一段,也覺得好特別。
1976年底,我回到台灣,當時還不滿29歲。我可以去大學教書,但關於藝術的課很少。要當專任教師,必須再教些非藝術的課程,像中國通史、國父思想,我想說完蛋了,怎麼可以接受這樣的工作?所以寧可在好幾個大學跑來跑去兼課,但教我喜歡的東西。
這有點「邊緣」的角色,讓我變得更大膽。比如我曾帶著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做飆車調查,要他們訪問飆車族。剛開始學生覺得很難,因為在體制中順利走上來的人,忽然要跟體制外的人對話,但等到他們報告時,我卻覺得很感動,因為他們看到了不同經驗下成長的另一群人。
我用這種既像在體制內、又像在體制外的方式教學,帶著學生關心的不是將來怎麼做個成功的建築師,而是怎麼思考人跟空間的關係。
30歲上下的我,想的不是自己怎麼進入體制,而是我在體制與非體制之間,能不能拔河得更久。
夢想與體制之間的平衡
當時的我們一無所有,社會也沒有安排好位置要我們坐在上面。一無所有帶來的狂喜是一切從零開始,所以不怕失去。這反而是種生命力,讓我們敢大膽地有各種「非分之想」。
夢想跟體制,就像天平的兩端,怎麼樣讓它微妙平衡,是我在這一代身上看到的兩難。這幾年我常到竹科上課,有點在扮演讓天平搖動的角色。我知道大家要的是體制,但我又要告訴大家,當你在體制內愈成功、愈順利,生命力愈容易被削減。
這是個矛盾,包括我自己也是。35歲時,我受邀去東海大學當美術系的創系主任,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抉擇。因為是創系,我很開心,但7年後我決定辭職,因為我忽然發現自己已經在體制裡。我的思考是:不能不進去體制,但生命力不能被削減到沒有。
這幾年我出版《孤獨六講》,沒想到是很多30歲左右的人在看。孤跟獨,本來在儒家是非常不好的字,但西方講“solitude”這個字,「孤獨」是因為「唯一」,裡面有自負的含意。個人尊重社群,但不一定非要被社群吃掉。
也因為這樣,你問我對「35而立」的詮釋是什麼?我覺得是回來做自己。35歲以後還不知道做自己是怎麼一回事,會很辛苦,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兩種態度,找回生命力
首先,競爭最好的對象是自己。200米、400米的短跑,都是跟對手比,但長跑一定是跟自己比賽,因為跑到最後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卻要跑出體能的極限。所謂成功,最後一定是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不斷長跑,像嚴長壽、郭台銘,都是跟自己競賽,不是跟別人比。他們是完成自己。
其次,我們一方面尊重體制,可是體制內每一個人的生命力不能因此流失。流失以後會造成體制的萎縮,它會愈來愈沒有創意。
週休二日你在做什麼?這兩天是讓你回來做自己,是累積生命力的開始。前幾年電影《練習曲》影響很大,有個科技公司的員工跟老闆說要辭職去環島,因為「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老闆問:「你需要幾天?」他說17天。老闆說,好,放你17天假。回來以後,他表現更好。我想企業中是容許這些對話的,體制中並不是沒有彈性。
我不擔心制度,卻擔心人在制度中的「無感性」,所以,還要找回你的感覺。你有多久沒聞過花香?能否分辨出另一半身上的味道?或是喝得出這家咖啡跟別家不同,寧可繞路去買?有句話說「人不可無癖」,有幾樣怪癖,人會比較快樂,這表示你有所愛,有所選。
********************************************************************
生命需要目標更需要熱情,沒有熱情的生命不再有溫度,你只是一個還存在的"個體",想想你在面對學習,面對人際關係,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你還有熱情嗎? 我們還年輕,不能放棄作夢,放假不是放空,也不是耗在臉書上,你要離開舒適圈,要去找回那個遺忘在18歲的熱情!
2012年4月3日
經典人物 :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The Lady
「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民主政治,一個有著同情心和愛心的民主政治,我們不應羞於在政治上談論同情和愛心,同情和愛的價值應成為政治的一部分,因為正義需要寬恕來緩和。」
這句節錄自《恐懼與自由》一文中,翁山蘇姬女士說明她對政治的理念與態度。
我只能說真的很剛好,一部以她為名的電影才剛上映,她也獲得人生中的另一場關鍵性的勝利, 2012年4月1日翁山蘇姬所帶領的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在緬甸的國會補選中獲得絕對多數的支持,也為緬甸這個苦難重重的國家開啟一線光明。
過去半世紀,緬甸這個資源富饒、民族多元的國家,在軍政府槍桿子下封閉了太久,而逐漸衰敗。就在整個東南亞乘著全球化風潮快速發展的趨勢中,它缺席了超過20年,把全球貿易阻擋在國門外。在翁山蘇姬遭軟禁的廿年裡,緬甸軍政府其實是作繭自縛,也綁架了整個國家。這個枷鎖,今天要由翁山蘇姬親手解開,緬甸人們才會相信他們真的自由了。
如此清瘦的身軀,總是身著白色長衫的她,竟能蘊含那麼強大的意志,能扛起那麼沉重的責任,是難以想像的事。從被軟禁的燕子湖畔的家中走出來,翁山蘇姬將面對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幫助緬甸補回他們錯過的時間,和他們已經離開很久的世界舞台。廿年後,世界形勢丕變,她的下一步,舉世注目。
Daw Aung San Suu Kyi,緬甸人民這麼尊稱這位偉大的女性,沒有她,緬甸不可能在軍人的槍口下綻開民主花朵。這個傷痕累累的國家,也得到很沒有的溫暖擁抱和喘息的空間。
這位偉大女性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以下是相關連結 :
個人傳記
2012年4月2日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創新,學習,與未來
印度有一位電腦專家在加爾各答一個貧民窟的石頭牆上,安裝了一臺觸控式電腦,並且在對面的房子中安裝了一臺攝影機,用以觀察當地從沒有學過任何電腦知識的兒童如何對待這個新設備。結果令人吃驚。一群六至十二歲的兒童對這臺沒有任何說明文字的電腦開始感興趣,三個月後,這群兒童相互交流經驗,不但學會了開新檔案、剪貼文字和影像,甚至學會上網,並且能夠在網上收看好萊塢動畫電影和印度板球隊的國際比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 創新者都不是被教育系統訓練出來的「專家」。
ATC小編出生於1980年代,當時在台灣電腦尚未普及,甚至也沒有”Windows”作業系統,國小時出現的電腦是使用”Dos.”介面的486電腦,學校也沒有所謂「電腦課」,因此從組裝電腦到系統甚至後來的撥接式網路,都是從摸索中學習的,父母看著我們用這些新玩意也是一頭霧水,二十年過去,上網已經是家常便飯,組裝電腦也不是難題,但我也不是電子相關科系的。偶然在捷運上,把iPad給臨坐的小孩玩,還在呀呀學語的他竟也很順手的一滑,開始用手點著頁面上的APP,他的母親也很訝異,因為家裡並沒有iPad,只在朋友家看過1.2次,連才剛會走路的孩子都會用,很是讓人驚奇。
無論是在加爾各答的實驗,以及我們自己身邊的許多例子,都證明人類學習的潛力尚未被充份開發,尤其在現今的教育系統中,大部份學習是被動的,而人類大腦天生對被強迫進行的事物有抵抗的傾向。加爾各答的兒童並不是天才,真正的解答是他們有充足的「主動學習」的動機,而這動機來自於「需要」。這種學習根本是毫無系統的亂槍打鳥,但卻有很好的效果,這和學習者本身的環境有很大關聯。世界瞬息萬變,每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都備感到壓力,但如何改善卻沒有任何結論,或許這種「學習的需求」就是答案之一。
Web2.0 甚至 Web 3.0,網路經歷了兩次「泡沫化」危機,數位時代已經在短短10多年間走過了2次大變革,而我們的教育系統則還停留在「大量製造」的工業時期,我們的學習是「目的導向」,並利用考試來QC這些「產品」是否合格,所以學生是被動的,用一個又一個的模組訓練他們,希望他們都能「成材」,是的,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雖然開始改變,但緩不濟急。
身為大學生的你,你可以抱怨,可以怨天尤人,但你真的沒選擇嗎?你有嘗試過去接觸更多的領域嗎?還是你只是等著哪天會有人發現你的特質嗎?今天,「未來」就在你手上,你願意去開啟更多的可能嗎?你,自己決定。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潛能無限,夢想起飛!
我的潛能,無限 - 周美德老師
今天是4/1愚人節,但對所有現場來學習的我們卻是彌足珍貴的一天。周美德老師從18歲站上講台,至今已超過40年的時間。她不僅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和演說家,更是知名的廣播和電視的主持人,而今天更是老師在退休前最後一次在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演說,老師那無比熱情、幽默爽朗的演說魅力與智慧,將讓我們永遠印象深刻,謝謝周老師^^~
之後也能繼續拜訪周美德老師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meitei-chou/
課後學員分享 :
發自我潛能首先就是不要被壓抑了,要懂得傾聽自我內在的聲音,找出讓你魂牽夢縈又百折不撓的事情,那就是你的''天賦''所在之處了。夢想已經在我們心裡,只是我們發現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