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要學生把書念好就好,我們是否算錯了機會成本?

要學生把書念好就好,我們是否算錯了機會成本?


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機會成本」,指的是選擇過程中面臨多個選項,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項。

這麼說,可能還是有點難懂。改用通俗一點的舉例。比如說,一個人把接下來兩個小時的時間用在讀書,他就放棄了去練琴、去打工、去看電影、去參加互外活動的機會,而那些被放棄的選項中,價值最高的,就是他讀書所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

對於一個完全理性的人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每一次都選擇那個價值最高的,如此,他便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來獲得最大的進步、最多的益處。




理論上來說,這樣的選擇無非是最明智之舉。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卻不可能實現,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人不可能完全以理性做決策

就像明知要早睡早起、定期運動,但賴在床上的「感覺」更好;明知應該少吃甜食與油炸物,但放到嘴裡的「感覺」真的很令人滿足;明知學習是為了未來儲備競爭力,但玩手遊的刺激與成就感更吸引人。

2.不同的價值之間很難做比較


睡眠是為了健康,學習是為了就業,旅遊是為了調劑身心,與人互動是為了獲得支持(以上皆只舉其中一個目的)。總不能說學習很重要,所以所有時間都拿來做學習,其它都可以捨棄。也不能說人際很重要,所以書都不讀了吧。

每一個選項都有其價值,而這些價值往往是不能拿到同一個天平上做比較的。我們只能說,生活是需要平衡的,在每件事上所花的時間都「剛剛好」就好。可是問題是,也沒人能跟我們說得清,「剛剛好」的標準究竟在哪。

3.我們無法確認未來哪件事價值更高


如今世界的變化速度如此之快,我們很難預期未來10年、20年世界的需求是什麼,以及現在該把時間用在培養什麼能力或特質上。就說讀書吧,若是像過去一樣死命背誦、大量練習,幾年學到的知識總量,也比不過人工智慧短短10分鐘學到的量。這在20、30年前幾乎還是無法想像的。



上面說了這麼多,無非是要給現今的教育制度打臉。雖然我也認同「學習」是很重要的,但卻非常質疑讓學生花費如此大量的時間學習(而且還是傳統填鴨式的學習),是否同時排擠掉許多對未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能力的培養?我們看似是為了學生好,而做了這樣的學習安排,但這背後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我們有認真考量過嗎?

親子互動,連繫情感重要嗎?接觸大自然,平衡身心靈重要嗎?參加社團活動,學習溝通領導重要嗎?聽成功人士演講,培養正向積極的心態重要嗎?透過引導式教學,練習思考、發揮創意重要嗎?蒐集產業資訊,早日確立生涯方向重要嗎?

這些,也許都不是可以拿來放在同一個天平上秤量的價值,但對於一個人的身心靈平衡、「長遠」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就算只討論這些價值對未來就業的重要性,我們也心知肚明在讀書這件事上花了「過多」的時間,而嚴重排擠了其它的面向的學習與發展,這樣的學生未來在職場上的表現很難是最頂尖的,或者可能心理上出現嚴重的障礙與不適應。

我們應當用一個更大的、更長遠的視角來看待機會成本,才能更睿智地決定我們自己應當選擇什麼,決定我們該教導下一代什麼,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讓天賦自由,活出一個最佳的、平衡的、精彩的人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