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是群體動物,由採集生活步入漁獵生活以後,其實就已開始利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貿易。由史前時代的貝殼到古早的金屬錢幣,再到現今的紙鈔、支票這些代替實體物品的「貨幣」,代表的都是同樣一件事:「資源的交換」。也因為發展出這個概念,所以人類社群才能「以有餘換不足」,換來整個種族的繁榮興盛(當然自工業革命以來幾百年發展過度了,因此危及到其他物種,這是另個議題,暫且在此按下不表)。簡單來說,在人類歷史的起初,這種所謂的「商業行為」早已是根深蒂固的存在。
即便現行的教育體系,也無法在少了「商業理念」之下正常運作
回溯完人類的商業行為史之後,我們把時間拉回來,看看當前的實際狀況。如果你是一名學生,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文明國家基本上對於教育,都採取了鼓勵的政策:包含了學習用途的校園設施:運動場、圖書館、系辦公室、電腦教室、演藝廳…。甚至是在大學校園裡面都有的設施、講師、教授們的薪資,都有全體人民繳交稅款的補貼成份在內。不論公、私立學校,如果深入理解,都出自相同概念,不論好壞,這是我們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