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群體動物,由採集生活步入漁獵生活以後,其實就已開始利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貿易。由史前時代的貝殼到古早的金屬錢幣,再到現今的紙鈔、支票這些代替實體物品的「貨幣」,代表的都是同樣一件事:「資源的交換」。也因為發展出這個概念,所以人類社群才能「以有餘換不足」,換來整個種族的繁榮興盛(當然自工業革命以來幾百年發展過度了,因此危及到其他物種,這是另個議題,暫且在此按下不表)。簡單來說,在人類歷史的起初,這種所謂的「商業行為」早已是根深蒂固的存在。
即便現行的教育體系,也無法在少了「商業理念」之下正常運作
回溯完人類的商業行為史之後,我們把時間拉回來,看看當前的實際狀況。如果你是一名學生,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文明國家基本上對於教育,都採取了鼓勵的政策:包含了學習用途的校園設施:運動場、圖書館、系辦公室、電腦教室、演藝廳…。甚至是在大學校園裡面都有的設施、講師、教授們的薪資,都有全體人民繳交稅款的補貼成份在內。不論公、私立學校,如果深入理解,都出自相同概念,不論好壞,這是我們對於「教育資源」的運用方式,也是維繫人類知識文明可以世代傳承的一套約定俗成之制度。
但是,政府即使集結全體國民的資源(稅金),也不可能提供福利國家那樣完全補助性質的教育(因為台灣所得稅率不像北歐國家那樣高達50%到70%)。因此我們都可以接受,為了使用有限的教育資源,不論公、私立學校,每個學期都還是要繳交學費。因為各項設備都有維護成本,因此在人類的世界裡面從來都沒有「完全免費」這回事。我們耗用的各項資源如水電、天然氣、石油,都需要以共通貨幣(金錢)取得。之所以會有讓人覺得免費的原因,不外乎是政府吸收、或是學生爸媽買單了。但大家都熟知「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道理,這些費用其實到了最後,還是會以不同的形式轉嫁到你身上。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進一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