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參加ATC能收穫什麼?聽聽學長姐的分享

聽一場演講能帶給你感動,聽五場演講能刺激你採取行動,聽50場演講,你就能在自己身上看到潛移默化的力量。

擴大視野,拉高格局,培養積極正向的心態

真正的改變,都是由內而外產生的。知識、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成功者的思維及處世態度。

大學生已經沒有了求知慾?

有這麼一群大學生,星期天還從各校前來ATC學習,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台灣的希望。

多元豐富主題+互動實作=快速升級

除了跨領域主題外,每位講師上課風格、方式也都不同,現場聽課,比觀看影片學習效果更佳。

學習兩年最划算,學生還享優惠

學習千萬別求速成。用兩年時間,為自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優惠請洽02-23623521

2014年4月28日

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性向!-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認識自己?是何其不容易的事,認識「自己」後,再發掘自己的性向、特質,又將經過多少時間的努力。

一直存著爭議的12年國教;我們先不論這政策的對與錯、是與非。這政策的形成或許只是單純希望透過,在以免考試為主與免門檻升學的架構下,讓13-18歲的青少年,除國中階段學習正常化,也因設置高中普通科特色班能培育資優學生,另一方面仍維持高職各科班的水準,以達到落實的適性輔導。
雖唯有透過性向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青少年階段的學習才得以適性發展。 但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真的有這麼簡單與容易嗎?
是如余秋雨先生在「人生風景」一書中所寫:人類最愛歌頌的是初戀,但在那個青澀的年歲,連自己是誰還沒搞清,怎能完成一種關及終身的情感選擇?
「人們會漸漸成熟,結識各種異性,而大約在中年,終於會發現那個『惟一』的出現。但這種發現多半已經沒有意義,因為他們肩上壓著無法卸除的重擔,再準確地發現往往也無法實現。」
「既然無法實現,就不要太在乎發現,即使是惟一也只能淡然頷首、隨手揮別。此間情景,只要能平靜地表述出來,也已經是人類對自身的嘲謔。」
「嘲謔的主題是年齡的錯位。為什麼把擇定終身的職責,交付給半懂不懂的年歲?為什麼把成熟的眼光,延誤地出現在早已收穫過了的荒野?只要人類存在、大概永遠也逆轉不了這種錯位,因此這種嘲謔幾乎找不到擺脫的彼岸。」
十七世紀工業革命後,所有的生產採標準、系統化;進入二十世紀中、後期,隨著教育的普及化,也因應大量的戰後嬰兒潮,「教育」亦如工業革命後的工廠生產作業,變得標準與系統化。但「人」不是「物品」,可用同樣的「生產過程」做製造。
學校原是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讓相仿年齡的人一起受基本的知識、做人處事的學習。但強烈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遺傳觀念與名校文憑的普世價值,曾幾何時,學校變成知識的「競技場」。啟蒙人生智慧、發掘個人性向變成一種多餘的奢侈。
希臘雅典-阿波羅神廟(Temple of Apollo)神壇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Γνώθι σεαυτόν)」。簡單幾個字,雖蘇格拉底以它為哲學方法,而意思大致上為人在深入的瞭解自己之後,會明白人只是人,而不是神。
然而認識自己?是何其不容易的事,認識「自己」後,再發掘自己的性向、特質,又將經過多少時間的努力。
雖不容易,但總是會有機會。
當不再沉溺於虛擬的網路世界,多花一點的時間與真實世界的人互動,我們將會從周遭朋友的眼中看到真實的自己;也只要在真實世界多去嘗試、了解不同的事物,透過不斷在真實世界的嘗試、挫折、壓力、不順遂……化轉為自我的鼓勵、肯定。
二十幾歲年輕的時候總有機會找到自己最有興趣、也最專注的事情,而要出現余秋雨先生筆下所寫:「為什麼把成熟的眼光,延誤地出現在早已收穫過了的荒野」的機率自然就變小了。


2014年4月15日

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回顧:不改初衷,堅持走自己的路(下)-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在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回顧: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中)裡面,我們分享了曼德拉面對波瀾起伏的人生,始終以正面態度觀看的力量。也因此把命運的考驗,藉此轉化成積極的能量,在生命的最終十年,締造出讓人崇敬的偉大成就。接下來就讓我們輕鬆點,且用本文來回顧世人以哪些文學、影視、甚至是音樂作品,來發揚曼德拉的奮鬥精神吧!

舉世皆然:以小說、歌曲、電影向曼德拉致敬


在談這些作品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認知: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全面的自由與平等(在法律上明文規定出來)還是這近幾十年以來才發生的事。曼德拉用盡一生的時光,與南非的白人統治者,爭取黑人的一席之地。最後努力更是開花結果,讓南非成為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政體,而自身也如同印度的聖雄「甘地」、緬甸「翁山蘇姬」一樣,成為爭取自由民主的圖騰。

這樣的精神自然感動了許多人,香港有名的樂團Beyond的前主唱黃家駒,1990年就為了曼德拉出獄,譜出了「光輝歲月」這首名曲。而在曼德拉人生最後五年當中,也有三部與其密切相關的電影接連問世,在此推薦給對其人其事有興趣的各位讀者,有機會可以找來這幾部片,以最容易消化吸收的影像來回顧這位傳奇偉人的一生。

搶救曼德拉


  


主演的黑人演員內斂潦倒(?)的神情,確實比較接近獲釋的曼德拉。本片美國20090118日上映:《搶救曼德拉(遊戲終點)Endgame》 描述英國礦業公司為了維護在南非的長期利益,其礦業公司的代表找來了被稱為恐怖份子的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代表和在南非白人傾向自由主義大學教授代表,以及其他對南非種族隔離政權的相關人士,聚集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小莊園進行機密會談。經過無數的會談和努力,最終釋放了爭取民主自由,而被關在監獄20多年的曼德拉,當曼德拉重獲自由的那一刻­,全國民眾無不激動落淚。

打不倒的勇者



本片當中曼德拉的生平並非主軸,但是主演的是為人所知的著名黑人影星摩根費里曼。20091211日上映:《打不倒的勇者》主要是敘述曼德拉跟麥特戴蒙所飾演的國家橄欖球隊隊長同心協力,凝聚剛剛廢除種族隔離政策,整個南非國人的向心力。由於好萊塢商業行銷的影響力太大,因此當2013年底曼德拉去逝時,還有不少網站將曼德拉的相片誤植為飾演他的摩根費里曼。



雖然是商業片,但是必須歸功於好萊塢資金的充裕,劇中對於現實的考究頗為深入,看看這個握手場景就可得知:上方為原版、下方為影片重現。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



而英國20131129日上映的《曼德拉:漫漫自由路》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這部由賈斯汀‧查德維克所執導的英國片(由先前殖民南非的「英國籍」導演,來講述反抗軍領袖的一生,何其諷刺!)則是更貼近真實,以傳記形式講述曼德拉的一生,在歷史上更為貼近曼德拉一生追求民主自由的歷程。

由英國著名的黑人演員Idris Elba飾演的曼德拉除了生猛有力(?)符合這位革命領袖年輕時代的氣質之外,本片真實佈景和大量實地拍攝的風格,也更符合現代人觀影需要的鮮活畫面與張力感。

本專欄對於曼德拉非凡的一生回顧的系列文章即將邁入完結,我們可以看到曼德拉窮一生之力,以自身的信念與道路,追求南非的民主自由。也正因為這樣的不屈與堅持,讓南非成為今日非洲少見的自由民主政體。可能會有人認為:在現實生活當中這不可能,由一人之力改變整個國家?這樣的「超級英雄」也未免太累了吧?不過人們在心中,多少還是願意相信世上有英雄存在,這樣才讓我們在殘酷情節佔多數的人類史上,能感受到些許人性光輝!



2014年3月28日

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回顧: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中)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在上篇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回顧: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我們提到這位被時代雜誌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也以85歲高齡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他在晚年終於實現了自己由青年時期懷抱的理念,徹底消弭南非的種族隔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人生事件,才造就了曼德拉豐沛的生命能量?要知道答案,得先把時間倒回至他被囚禁在南非開普敦外海小島「修身養性」的那幾年。


青年時期西裝筆挺的曼德拉,笑得燦爛的他,當時並沒料到自己即將入獄「進修」長達27年的漫長時光。

專注體會自身苦難,身段更加優雅:被囚27年造就的寬廣胸懷


在 當選總統的革命抗爭之前,那時當權的白人政府,把黑人當作次等人種對待,並且力主白人與黑人在公開場合都得劃清界限。而擔任非洲民族議會」旗下武裝組織 「民族之矛」領頭者的曼德拉,則主張人類生而平等。於是當他積極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時,白人執政的南非法院以「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判決他前後入獄27年半,其中約18年都在與世隔離的羅本島度過。


歷經苦難過的人往往更有幽默感,因為他們知道世上沒什麼能打倒他們。曼德拉名言錄:「在我的國家,得先當過囚犯(prison)之後,才能當總統」。

羅 本島位於距離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灣,該島佈滿岩石,四處都是海豹和蛇及其它動物,杳無人煙。而曼德拉每天「打」石頭,每天早晨與眾囚犯排隊到採石場, 然後被解開腳鐐,下到一個很大的石灰石礦坑,用尖鎬和鐵鍬挖掘石灰石,然後再把這些由採石場採的大石塊打碎成石料。有時還要從冰冷的海水裡撈取海帶。因為 曼德拉是要犯,因此被獨自囚禁,用來專門看守他的人就有3位之多。這些人對曼德拉非常不友善,「棒打落水狗」的情況想當然爾常發生,這幾位獄方人員常找出 各種理由虐待他。

但是,當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南非總統以後,曼德拉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首先,在儀式開始之後,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並先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娓娓道來:雖然他深感榮幸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但最高興的是當初他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看守他的3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介紹給大家。

「原諒」和「感恩」,帶來持續前行的動力


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人致敬,在場的所有的來賓,以及整個世界都一片安靜,現場連針尖落地的聲音都能聽得一清二楚。這種博大的胸襟和寬宏的精神,讓在場的那些南非白人政府的成員可說是無地自容,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


85歲的曼德拉,在經歷各種磨難之後,晚年神情安詳而滿足的迎接他第五個曾孫。

為什麼有此舉呢?後來,曼德拉私底下向友人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活了下來。這段獄中歲月給了時間與激勵,因此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苦難的傷痛。他認為,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也必須以極大的毅力訓練方能得到。

他說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自己其實仍在獄中」。



2014年3月21日

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上)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被譽為「南非國父」的曼德拉於去年(2013)底12月5日去逝,這個消息隨即震動全球。由於電子科技的進步,各國領袖、政商名流紛紛透過媒體,致上如雪片般飛來的悼詞。95歲過世,享壽幾乎一世紀的老人,究竟有怎樣的輝煌一生?他的價值觀又為何被世人如此重視呢?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為曼德拉的一生作結,那麼我認為:「不改初衷」會是很貼切的形容詞。


出身族之後,一生致力種族融合

尼爾森‧羅利拉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生於1918年7月18日,卒於2013年12月5日。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曼德拉是南非著名反種族隔離革命家、政治家、慈善家,也被視為南非的國父。曼德拉此生在40年來投入南非民主運動的時間裡,獲得超過一百項獎項,最為人所知的就是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同時也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首。

不過比較不為人所知的是:曼德拉的祖父是騰布王朝的國王,父親是部族領袖(即一般習稱的酋長)。但出人意料的是:啣著金湯匙出生的他,竟然沒有子承父職,向當權派的白人政府靠攏,反而是依照自己的理念,相對的選擇了一條不順遂的道路,成了一位革命家!一生致力於推翻種族藩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不平等。

三十來歲、身材精壯的曼德拉。照片表現出青年曼德拉以傳統部族一份子的自豪神態。

倒吃甘蔗的人生,經由苦難積蓄豐沛能量

英文有句諺語:All ‘s  Weel That Ends Well.(結果好就一切都好),就讓我們用倒敘法,先來看曼德拉倒吃甘蔗的晚年:他在1994年至1999年間任南非總統,是第一個由全面代議制民主選舉選出的南非元首。並在任內致力於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和實現種族和解,消除貧困和不公。這部分的理念,竟然與「印度國父」甘地有不約而同的一致性。

曼德拉與第二任妻子維妮(Winnie),在1958年拍攝的婚紗照,婚後沒多久曼德拉就忙於革命事業,隨後被捕入獄。在1990年出獄之後,兩人長達30年的感情產生裂痕,雙方於1996年選擇離異。

作為非洲國家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他在1991-1997年擔任南非有色人種組成的第一大政黨「非洲民族議會」的主席。1998-1999年任「不結盟運動」秘書長,該組織提倡的是與世界強權「劃清」界線,會員國奉行獨立自主的理念,不與美、蘇(後來解散,政體主要由俄羅斯聯邦繼承)兩大強權結盟。

曼德拉2003年(時年85歲)在南非開普頓「尼爾森‧曼德拉愛滋病義演音樂會」上,禮貌性親吻有「最美的非裔女人」稱號的碧昂絲‧諾里斯(Beyonce Knowles)。
以上種種順利開花結果的景況,與他人生的青、中年時期對照起來,可是有著極大的對比。甚至我們可以說曼德拉在脫離求學生涯之後,選擇投身革命事業的艱辛前半生,可是完全應驗了「顛沛流離」這句話。究竟是怎樣的苦難,才造就了曼德拉豐沛的生命能量?請看本系列文章的後續: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中)


2014年3月13日

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性向!

一直存著爭議的12年國教;我們先不論這政策的對與錯、是與非。這政策的形成或許只是單純希望透過,在以免考試為主與免門檻升學的架構下,讓13-18歲的青少年,除國中階段學習正常化,也因設置高中普通科特色班能培育資優學生,另一方面仍維持高職各科班的水準,以達到落實的適性輔導。
雖唯有透過性向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青少年階段的學習才得以適性發展。 但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真的有這麼簡單與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