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大學新鮮人領航營,教你用四年變身搶手人才

大學除了上好上滿外,還能如何拓展生活圈、知識圈、交友圈,優化自身競爭力,在畢業後好工作機會多到不要不要的?快來瞭解

2014年4月28日

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性向!-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認識自己?是何其不容易的事,認識「自己」後,再發掘自己的性向、特質,又將經過多少時間的努力。 一直存著爭議的12年國教;我們先不論這政策的對與錯、是與非。這政策的形成或許只是單純希望透過,在以免考試為主與免門檻升學的架構下,讓13-18歲的青少年,除國中階段學習正常化,也因設置高中普通科特色班能培育資優學生,另一方面仍維持高職各科班的水準,以達到落實的適性輔導。 雖唯有透過性向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青少年階段的學習才得以適性發展。 但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真的有這麼簡單與容易嗎? 是如余秋雨先生在「人生風景」一書中所寫:「人類最愛歌頌的是初戀,但在那個青澀的年歲,連自己是誰還沒搞清,怎能完成一種關及終身的情感選擇?」 「人們會漸漸成熟,結識各種異性,而大約在中年,終於會發現那個『惟一』的出現。但這種發現多半已經沒有意義,因為他們肩上壓著無法卸除的重擔,再準確地發現往往也無法實現。」 「既然無法實現,就不要太在乎發現,即使是惟一也只能淡然頷首、隨手揮別。此間情景,只要能平靜地表述出來,也已經是人類對自身的嘲謔。」 「嘲謔的主題是年齡的錯位。為什麼把擇定終身的職責,交付給半懂不懂的年歲?為什麼把成熟的眼光,延誤地出現在早已收穫過了的荒野?只要人類存在、大概永遠也逆轉不了這種錯位,因此這種嘲謔幾乎找不到擺脫的彼岸。」 十七世紀工業革命後,所有的生產採標準、系統化;進入二十世紀中、後期,隨著教育的普及化,也因應大量的戰後嬰兒潮,「教育」亦如工業革命後的工廠生產作業,變得標準與系統化。但「人」不是「物品」,可用同樣的「生產過程」做製造。 學校原是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讓相仿年齡的人一起受基本的知識、做人處事的學習。但強烈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遺傳觀念與名校文憑的普世價值,曾幾何時,學校變成知識的「競技場」。啟蒙人生智慧、發掘個人性向變成一種多餘的奢侈。 希臘雅典-阿波羅神廟(Temple...

2014年4月15日

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回顧:不改初衷,堅持走自己的路(下)-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

在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傳奇一生回顧:不改初衷、堅持信念、走自己的路(中)裡面,我們分享了曼德拉面對波瀾起伏的人生,始終以正面態度觀看的力量。也因此把命運的考驗,藉此轉化成積極的能量,在生命的最終十年,締造出讓人崇敬的偉大成就。接下來就讓我們輕鬆點,且用本文來回顧世人以哪些文學、影視、甚至是音樂作品,來發揚曼德拉的奮鬥精神吧! 舉世皆然:以小說、歌曲、電影向曼德拉致敬 在談這些作品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認知: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全面的自由與平等(在法律上明文規定出來)還是這近幾十年以來才發生的事。曼德拉用盡一生的時光,與南非的白人統治者,爭取黑人的一席之地。最後努力更是開花結果,讓南非成為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政體,而自身也如同印度的聖雄「甘地」、緬甸「翁山蘇姬」一樣,成為爭取自由民主的圖騰。 這樣的精神自然感動了許多人,香港有名的樂團Beyond的前主唱黃家駒,1990年就為了曼德拉出獄,譜出了「光輝歲月」這首名曲。而在曼德拉人生最後五年當中,也有三部與其密切相關的電影接連問世,在此推薦給對其人其事有興趣的各位讀者,有機會可以找來這幾部片,以最容易消化吸收的影像來回顧這位傳奇偉人的一生。 搶救曼德拉    主演的黑人演員內斂潦倒(?)的神情,確實比較接近獲釋的曼德拉。本片美國2009年01月18日上映:《搶救曼德拉(遊戲終點),Endgame》...